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汤显祖吟咏“花面蛮姬”澳门之旅令剧作家诗兴勃发,其后又在《

汤显祖吟咏“花面蛮姬”澳门之旅令剧作家诗兴勃发,其后又在《

作者: 出版日期:2009.10.2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南方都市报

【出版日期】2009.10.29

【版次】ZA24珠海读本珠澳演义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1598年早期澳门全图。(翻拍自澳门近代文学学会资料)

描绘古代妈阁庙生活场景的油画。(翻拍自澳门海事博物馆)

【第三回之外传】

好食小儿的佛郎机人不见了,来了蒲都丽家人,给这座南海的海岛带来了无尽的异国气息。中国人投向澳门的眼光,在起初的疑惧之后,渐渐充满了好奇。

1591年,戏剧家汤显祖开始了一趟别开生面的旅行。被贬官徐闻的路途中,他下广州、逛东莞、去顺德、来香山……兜兜转转,最后来到了澳门。就是这么一段短短不到半年的居停,让澳门这个名字,和“东方莎士比亚”紧急联系在了一起。在四首澳门诗篇以及《牡丹亭》中,来自江西的汤显祖用他天赋的才情,描摹了澳门瑰丽的异国情调,以及这个国际商港的繁盛。这些作品,不仅在澳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亦成为最直接地反映了明朝万历时期澳门社会最生动的史料。

我们就借这个临川才子的双眼,重新打量一番当时澳门的风土人情。

遍体生香的花面蛮姬

到澳门那年,汤显祖41岁。在此前的生活中,他大多往返于老家江西、南京等内地省份,见到外国人的几率应该不高。而在当年圣诞前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眼前耳边都是高鼻深目。这个中国最出色的文字工作者迅速给他们取了天才式的名字,男的叫“碧眼愁胡”,女的叫“花面蛮姬”,描摹形状、入木三分。

对于这些美丽的异族女性,这位浪漫主义者尤其肯下笔墨:

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

这是中国人最早写下的吟咏葡国少女的诗篇。“花面”形容少女的漂亮,“蔷薇露水”即花露水。澳门女郎以花露水化妆,清人吴錪曾有诗载:“遍将薇露洒香尘,一抹肌衣曼一抹春。自是寒闺无怨女,天魔争看散花人。”“尽头西海”,指的是葡萄牙人的故土在西海的尽头。至于“倒挂”,是一种鸟,产自爪哇国,夜间倒挂,张尾翅而放香。

面若桃花,遍体生香,美如新月,口气芬芳……在中国的女性依然被深锁闺中的年代,很难体味这些曼妙的异国少女给汤显祖带来的震撼。

在另外一首《香嶴逢贾胡》中,汤显祖写在澳门居留的葡国商人:“不住田园不树桑,琅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写的是这些葡商(贾胡)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着贵重珠玉,不事农桑,专以贸易为生。

千金一片龙涎香

在香港开埠之前,澳门是东南亚一个非常重要的香料集散地。明王朝对于香料的热衷,由明世宗始。由于世宗笃信道教,到处搜求龙涎香做万寿饼,以求长生不老。

在汤显祖的笔下,这段历史被一首《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反映:“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由于明朝宫廷对龙涎香以及沉香、降香、海漆诸香等海外香料需求量甚大,在澳门购求香料成了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千金一片”,极言香料贵重;而龙涎香又真假难辨,因此“香山验香所”应是朝廷设在澳门负责检验香料质地的一个专门机构。

而在汤显祖的另外一首《听香山译者》,被他请教的翻译如是向汤显祖介绍:“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洲山。”描述的是澳门葡商出海,到南洋诸国贸易购香的场景。首句指的是葡商由占城(今越南南部)出发,十日后可到交栏(今印尼格兰岛)。他们所乘的,是配备有十二张帆的快船。后句写葡商到九洲山(今马来半岛中一群岛,南洋产香胜地)采购香料。这首诗生动地介绍了澳门葡商在东南地区频繁的香料贸易。

《牡丹亭》中的珠宝

澳门之行后七年,汤显祖写出了他那部彪炳史册的《牡丹亭》。该剧改写自宋人《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原本中本没有香山嶴的故事。但澳门一游的深刻印象,让汤显祖在剧中特意加上了一出《谒遇》,将许多澳门见闻融入其中。

在第二十一出《谒遇》中:

(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嶴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小僧广州府香山嶴多宝寺一个住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怪怪的“巴”字,校注《牡丹亭》的徐朔方教授注明说,指的是香山嶴耶稣会的教堂三巴寺(San Paolo),“巴”系葡萄牙文音译。但需要指出的是,汤显祖所见的三巴寺与我们所熟悉的大三巴并非一码事。后者奠基于1602年,全部完工还要更晚。汤显祖见到的三巴寺,应为圣保禄教堂,在1563年就存在。在《牡丹亭》中,他故意把澳门天主教说成佛教,洋教堂变为寺庙,圣保禄译成多宝寺,将天主教士称为“僧人”和“住持”。

当然,《谒遇》中描写最多的,仍是澳门的宝物:

〔净〕“这是星汉神砂,这是煮海金丹和铁树花。少什么猫眼精光射,母碌通明差。嗏,这是靺鞨柳金芽,这是温凉玉斝,这是吸月的蟾蜍,和阳燧冰盘化。”

透过对澳门遍地宝物的描写,汤显祖揭示出明王朝不惜重价,搜求海外奇珍的现象。在文中,他借剧中人之口写道:

〔生〕天地精华,偏出在番回到帝子家。禀问老大人,这宝来路多远?

〔净〕有远三万里的,至少也有一万多程。

〔生〕这般远,可是飞来、走来?

〔净笑介〕那有飞走而至之理。都因朝廷重价购求,自来贡献。

〔生叹介〕老大人,这宝物蠢尔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生员柳梦梅,满胸奇异,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他重价高悬下,那市舶能奸诈,嗏,浪把宝船撶。

掌故

葡萄牙为何叫佛郎机?

关于明时葡萄牙人换马甲,可做一个有趣的训诂,解开一个历史的小谜团。

很多人对于将葡萄牙(R epúblicaPortuguesa)称为“佛郎机”感到不解。因为一般说来,对于外国名,由古至今我们大多都采用音译,比如称马六甲为满剌加,法国叫做法兰西。但把葡萄牙叫佛郎机,无论从音译还是意译角度,都很难理解。

考证起来,其实“佛郎机”本是近代以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东方民族泛指欧洲人所用的名称。中国人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传来的。

在《明史列传(外国6)》载:“佛郎机,近满剌加……十三年遣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始知其名”。证明当时葡萄牙人就是以“佛郎机”之名与明朝交接。但是,当中国沿海谈佛郎机而色变、开放海禁也将其排除在外的时候,聪明的葡萄牙人不再用这个不招人待见的名字了,他们换的“马甲”,和自己的国名发音贴近,叫做“蒲都丽家”。

典籍

屈大均笔下的澳门

在汤显祖之后,明末岭南最著名的知识精英屈大均,也用前无古人的深度和广度,向国人介绍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澳门。他的笔下有关澳门的记录,《广东新语》卷二之《澳门》专文,约1400字,其他各卷有关澳门及西洋夷人条目约20条,约2500字;《翁山诗外》有以澳门为题的诗6首,其他相关的诗12首——有研究者称,这些澳门记录诗文之量,为明中叶以来华人记述澳门私家著作之冠。

在《澳门》专文中,屈大均在华语世界中,第一次对澳门圣保禄教堂和天主教的法规习俗进行记载,也第一次向中国读者较为全面地介绍澳门葡人的生活习俗,以及充满了“奇技淫巧”的西洋物品。他写澳门葡人的衣饰、相貌:“人以黑毡为帽,相见脱之以为礼……腰带长刀,刀尾拖地数寸,划石作声。其发垂至肩,绀绿螺蜷,鬅如也。面甚白,惟鼻昂而目深碧,与唐人稍异。”写澳门葡人的黑人佣人:“其侍立者,通体如漆精,须发蓬然,气甚腥,状正如鬼,特红唇白齿略似人耳。所衣皆红,多罗绒、辟支缎,是曰鬼奴。”

支持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局(馆)、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历史档案馆、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珠海市档案馆

本期学术顾问:杨长征(珠海市博物馆)

参阅文献《珠澳关系史话》 赵艳珍著珠海出版社2006

特别鸣谢:澳门中央图书馆

注:“珠海”一词系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正式地理称谓,历史上珠澳两地称谓与边界均有变化,专题措辞表述中“珠澳”泛指今澳门特区与珠海市地理范畴。

由于专题采编过程中参阅文献、给予帮助的单位众多,难以单篇罗列完毕,编者将分期连续注明。

专题翻拍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未经其许可不得转载。

策划、统筹:任伟温冲蒋乐进

主笔:蒋乐进

本回撰文:本报记者 过国亮

专题摄影、翻拍:本报记者 梁清 谭伟山 蒋乐进 实习生 陈坤荣 孙俊斌(除署名外)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