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东方莎士比亚”的文学足迹 ——写在汤显祖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2.27
【版次】第C03版 (副刊/大师日历)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诞辰460周年。12月17至21日,南昌大学召集全国百名戏曲专家,举行“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学术研讨会”。汤显祖一生留下2260多首诗作,600多篇文章,其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堪称明代传奇的压卷之作,不但是中国更是世界戏剧文学的瑰宝,被搬上舞台400多年,经演不衰,并被译成多国语言,远播海外,汤翁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汤显祖的影响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汤学”已成为一门可与“莎学”相媲美的学问。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安裴智
12月16日,南国深圳气温突降,而千里之外的古都南昌,却在暴风雪肆虐几天后,迎来了难得的晴空高照。这天,正是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学术研讨会”代表们报道的日子。来自香港及全国各地的近百位戏曲研究学者,雅集豫章古城,共襄学术盛会。他们风趣地说,天气转晴是汤翁显灵了。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江西的汤显祖,世界的汤显祖”。与会学人共同缅怀这位世界文化名人。他们认为,汤显祖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不朽的《临川四梦》。他的剧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巨大的艺术魅力而彪炳千秋,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临川文化”的灿烂之笔,四百年经世不衰,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被称为东西方剧坛上两颗交相辉映的璀璨明星,两位戏剧大师几乎同时出现于世界戏剧艺术的舞台上,差不多同时创作了《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经典爱情剧作,又非常巧合地于1616年同一年逝世。文星陨落,东西方分别产生了“汤学”与“莎学”,给后世人以潜移默化的艺术影响。
苏州大学英语教授汪榕培引用美国学者的观点说,汤显祖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剧作家,在《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资料档案出版公司,2008年)中,《牡丹亭》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而抚州汤显祖纪念馆馆长陈伟鸣则告诉记者,鉴于中国的戏剧家汤显祖与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小说家塞万提斯同于1616年逝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2016年,为这三位世界文化名人逝世400周年举办全球性的纪念活动。”
研讨会结束后,我怀着长久的寻梦夙愿,驱车洪都东南的抚州临川,拜谒这位文化巨匠的故乡,在临川这个著名的才子之乡、戏曲之乡、文化之乡,寻访、凭吊一代戏剧大师的文学足迹与心路历程。
临川才子仕途多蹇愤而辞官
抚州在南昌的东南,位于汝水与崇仁水的汇合处,所以又名临川。在中国文化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出生于这块土壤,如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与曾巩、宋代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心学家陆象山等。首次步入飘满山茶花香的临川古城,感觉一股浓烈的古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热心的汤显祖纪念馆馆长陈伟鸣、副馆长饶芳带我来到了临川东门外,一座建于南宋年间的古老的文昌桥横跨汝水,展现在眼前。桥下,市民在演唱着当地的采茶戏,而桥的南面就是有名的文昌里,这是汤显祖的祖居与老坟所在。走进汤家老屋一带,只见一片断壁残垣,墨绿的青苔爬满饱历沧桑的斑驳老墙,玉茗堂也已经是瓦砾遍地,找不到一丝的当年印痕。陈伟鸣介绍说,汤显祖死后,被葬在文昌桥东灵芝园,光绪二十九年,临川知县江召棠重修并题联“文章超海内,品节冠临川”,后因年久失修,遂成荒冢。而且,汝水上涨,常被淹没,为了人们凭吊的方便,临川县政府于1982年10月将汤墓迁到了湖光水色、景致宜人的人民公园内。
耳听两位馆长的介绍,心绪却已飞到460年前……
1550年,即明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哥伦布远航西印度洋之后58年,汤显祖出生于临川东门外文昌里一个读书世家。高祖汤峻明是一位藏书家,藏书四万多卷,汤显祖从小受书香家庭的熏陶,5岁即入家塾读书,能做对联,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从小便养成对戏曲的爱好,家藏杂剧上千种。10岁学古文词,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时又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弱冠成名后,他印行了《红泉逸草》、《雍藻》和《问棘邮草》三本诗集。
这位满腹经纶的临川才子开始向京城发展。然而,性格狷介的汤显祖却遇到了人生中的波折,他在全国进士科考中屡次败北,十载受挫。当朝首辅张居正两次授意汤显祖在会试中帮他的两个儿子陪考作弊,并许以高中鼎甲,却被正直的汤显祖拒绝。因此,虽然显祖才比子建,却因张居正的怀恨报复而两次落第。直到张居正病故之后,汤显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中了进士,这年他已经34岁了。此时,申时行这位内阁新要又令其子前来拉拢,又被显祖婉谢,汤显祖当然不能官居要职了。苦等一年后,汤显祖做了个掌管礼乐祭祀的正七品小官——南京太常寺博士。
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不满当朝权贵的飞扬跋扈,向皇帝上本《论辅臣科臣疏》,抨击申时行等朝廷大员,引起申时行等人的极大愤怒,遂将汤显祖贬到遥远的广东徐闻县任小吏典史,两年后,才被调到偏僻贫穷的浙江遂昌担任知县。他在遂昌任上灭虎清盗、劝学兴教;每逢除夕、元宵,还令狱中犯人回家团圆,成为两浙县令中政声极佳的官员。但继任首辅王锡爵也曾被汤显祖抨击过,自然对他不喜欢,有意压下了荐举汤显祖的公文。长期屈沉下僚的汤显祖,上感于官场的腐败,下感于地方恶霸之有恃无恐,还因为爱女、大弟和娇儿先后夭亡之强烈刺激,乃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
流美千秋的《玉茗堂四梦》
十五年的宦海沉浮,给汤显祖以深深的心灵创痛。效仿五柳先生归隐后,他便潜心于戏曲创作。
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汤显祖的心血之作《牡丹亭》问世。这部传奇描写了南宋时杜太守千金杜丽娘为追求恋爱自由,与梦中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表现了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反封建主题。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压抑,父母想把她培养成一个谨守“后妃之德”的贵族淑女。结果,丽娘长到16岁,却从没有越出闺房一步,除了父亲与一个迂腐的老学究以外,她从未接触过别的异性。生活虽然富贵,却精神空虚,没有欢乐与幸福。一个偶然的机会,丫环春香怂恿她来到了后花园游玩,大自然的美景唤醒了她沉睡的春心,她情窦初开,发现自己的生命像春天一样美好,却无人欣赏爱怜。在大好春光下,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英俊的书生与她幽会欢爱。梦醒后,她相思成疾,终为梦中的情人而死。临终将自己的写真画置于湖山石边的梅花树下。书生柳梦梅游学偶宿园中,拾得一画,连连呼叫,画中女子现身,和柳梦梅夜夜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开坟墓,丽娘还魂,终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缘。
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是汤翁的艺术独创。唯其是梦中,杜丽娘少女的心勃然绽放,她的青春的热情与人性的欲望才能没遮拦、无掩饰地自由奔泻。在梦中她摆脱了一切礼教的束缚,她的心灵与肉身是那样自由舒张,是那样青春勃发、激情洋溢。汤显祖紧紧抓住杜丽娘的“梦”,展开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表现了“情”与“理”的强烈冲突。可以说,《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理念的美学呈现,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牡丹亭》一经面世,即轰动四方,影响之大,以至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它的曲词工雅清丽,如挥尘珠玉,令人绝倒,极具诗意与美学价值,后人誉为“临川工丽骚人情深”,“古今情词工妙,无过《西厢》《牡丹》”。明清文人士大夫认为《牡丹亭》是“荟天地之才为一书,合古今之才为一手”。汤翁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400年来,此剧的丽词佳句曾经叩动过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的心扉,其诗学价值既远绍元人,又流美千秋。
杜丽娘由爱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至死,死而复生,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追求,赢得了后世无数青年女子为之感动,泪洒襟前。明末女子冯小青读《牡丹亭》有感,写下了一首幽怨动人的小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诗中传递出旧时妇女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愤懑和无奈。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娄江女子俞三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清人焦循《剧说》载,杭州女伶商小玲演《牡丹亭》时联想自己境遇,当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
《紫钗记》是汤显祖在南京时依据唐人传奇《霍小玉传》,对十年前的旧作《紫箫记》修改而成的。写陇西书生李益结识了姿色艳丽、通书晓乐的霍小玉,二人终成连理,发誓永不相弃。李益弱冠中进士后,丞相之弟卢太尉因故报复李益,派他出征河西,不许回家,并有意招他为婿。小玉将紫玉钗卖掉,出资打听李益消息,紫钗为卢府所得,卢太尉造谣分隔李霍二人。侠士黄衫客抱打不平,以计使李霍二人相见团圆。《紫钗记》的曲文浓艳,词思清隽,如神工鬼斧,也具有极高的诗学价值。
万历二十八、二十九年,汤显祖又分别创作了《南柯记》和《邯郸记》。《南柯记》写淳于棼因愤功名不成,梦入大槐安国,被国王招为驸马,并封为南柯太守,飞黄腾达。但好景不长,妻子染病身亡,淳与姨妹群交同寝,终因秽声而被逐出宫廷,回到人间。此剧表现了人生如梦的浓重幻灭感,寄寓着汤显祖对人生沉浮的深刻理解。
《邯郸记》写卢生科考失意后在旅舍中遇到道士吕洞宾,得赠一个磁枕,进入梦中。梦中他历尽宦海沉浮,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方知是一场春梦。此时,店中黄粱犹未蒸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而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把描写梦境的艺术发挥到了美妙绝伦的地步,既写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人生之梦,也写出了带有宿命色彩的神秘梦境。
《玉茗堂四梦》的创作历经15载,正是汤显祖从南京任闲职到贬官徐闻,从治理遂昌到愤而辞官,历经宦海沉浮、人世坎坷,对现实和人生颇多感慨的时期。《四梦》是作者以戏曲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人性及其意义的思考。其中,《紫钗》和《牡丹》是对真情的颂歌,充满乐观与浪漫情调,而《南柯》与《邯郸》,则是对官场黑暗的讽刺与寓言,是对龌龊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是对人生漂浮如梦的艺术体现。可以说,《临川四梦》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与禅宗美学思想的糅合。
汤显祖提出“意趣神色”的戏曲美学思想,认为“宁可拗折天下人的嗓子”,也不能破坏剧作的文采与情思,开创了我国戏曲史上有名的“临川派”的艺术流派,并与主张“宁协律而词不工”的苏州曲家沈璟的“吴江派”形成了“汤沈之争”,一大批剧作家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汤显祖的“至情论”与戏曲美学思想对后世戏曲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峨高峰。
四百多年来,《玉茗堂四梦》被以昆曲、京剧、越剧、宜黄腔、弋阳腔、海盐腔、采茶戏等多种形式搬上舞台,其艺术魅力绵延不绝。尤其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各地巡演190多场,在崭新的21世纪,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和它的代表作《牡丹亭》,确实已经从“美丽的古典”走向“青春的现代”,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展示出永不熄灭的东方艺术的风采。
相关链接
晚明人文思潮孕育一代文化巨匠
汤显祖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一方面,发端于南宋的程朱理学至明中叶以来,渐渐成为一种禁锢人们的思想情感与正常欲望的官方统治思想,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精神枷锁,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实质上是反人性、背人道的。另一方面,王阳明“心学”兴起,一反理学以“理”为主体,而提出了“心”的自主性。阳明“心学”,又称“王学”,后来分化为七个流派。其中一支发展演变,以王艮、颜山农、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开启了晚明人文主义的启蒙思潮,渐渐成为抵御封建礼教与理学思想的犀利锐器。
阳明弟子王艮,江苏泰州人,地处长江之左,故由他开创的学术思想,既叫“左派王学”,又被称为泰州学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要求人性解放,高扬“情欲”大旗,宣扬离经叛道,强调人的内心的醒悟和自然欲望的满足;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贵贱平等。泰州学派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船山、顾亭林、黄梨洲,以及东林学派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作为泰州学派中坚人物的罗汝芳则是汤显祖13岁时的发蒙老师。罗汝芳是王艮的高徒颜山农的弟子,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人本”思想,与李贽的“童心说”,均对汤显祖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罗汝芳任刑部郎中,回籍省亲时,应汤家之邀,在抚州城内的家塾为汤显祖讲课,后又出任宁国知府,二年后回到家乡的南城讲学,设立前峰书院,汤显祖再次听学,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
汤显祖早年深受“左派王学”思想的影响,他的“以人为本、以情为本”的哲学主张,他的“至情说”,与李卓吾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徐文长的才情观交相辉映,同属明中叶以后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用封建正统的眼光看,这些人的思想是一种“异端”,而拿今天的话,这种对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官方思想的叛逆,就是一种“先锋派”思想。这批先哲,提出以人心为本体,高扬人文、人本主义大旗,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以“情”对抗程朱理学之“理”。这种自由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尤其是文艺创作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冲击。汤显祖本负绝代之奇才,淹贯文史,又意气慷慨,平生以天下为己任,只因执政者的排挤、打击,遂不得志,故其不平之慨发为词曲,尽抒胸中之块垒,显示出他对世道人心以及“情”字的深刻体悟。他的《牡丹亭》亮出“至情”主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为了“情”,可以死,也可死而复生,这使《牡丹亭》成为一部具有思想启蒙意义,上承《西厢》、下启《红楼》的中国人情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巨制。
汤显祖在明代堪称文学大家,他在诗词、古文、戏曲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并且精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怪牒诸书。他的诗强调真情、卓识与性灵的统一,清新奇巧、空灵生动、玲珑透逸,对后来以袁宏道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影响甚大,在明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安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