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混搭孙颖迪当汤显祖遇上德彪西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0.14
【版次】第A10版(X事件?HOTSPOT)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文/记者徐文瀚实习生沈幸吉⊙图/本报资料
9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下午,新天地的壹号会所里,一身黑色西装,头顶一个辫子,两边板寸的张军滔滔不绝,向在场的人推广着昆曲,墙上两张巨幅海报,主角是张军和他的好朋友孙颖迪,一个是昆曲界的翩翩小生,一个是国际上著名的青年钢琴家。
缘起者当属张军,他一直都是昆曲圈的“急先锋”,“让昆剧走进青年”,是他上一个10年的重头戏,带着琵琶古筝,跑到各大高校吹拉弹唱,培养了不少如今的“有钱阶级”戏迷。如今即将迎来自己第三个本命年的张军,目标是要把昆曲推广给更多人,让昆曲不仅只呈现在镜框式的舞台上,而是既高雅又平易近人的新型艺术。
从上昆的副团长、著名昆剧青年演员,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昆剧个体户”,成立了自己的昆曲工作室,才一个月工夫,张军就变了N重身份,于是一直以来想要做的crossover,立马被放上了工作室首要议程。
这场叫“昆曲遇到钢琴”的沙龙,就是首场。观众也是中西合璧,几个老外携儿带女,认真地研究着手上刚刚发下的唱词。
中西合璧,混搭还找自家人
其实张军是一直都想找一个人做昆曲跨界的,之前他就曾经和比利时的钢琴家做过尝试,可是怎么听下来就是不对味,通过翻译之口传递过去的古韵,无论如何都差一口气……和王力宏合作的《在梅边》大概是他跨界合作最为人熟知的一次,但那次的合作还为张军带来了不少诸如“借王力宏炒作”之类的褒贬不一,这让一心要玩创新的张军不免在之后的选择上,慎之又慎。于是他想到了和自己经历相当,也在上海出生长大,却把“人家的东西弹到世界第一”的孙颖迪。
高中时期就开始看汤显祖的孙颖迪欣然接受,这算得上是他严格意义上第一次跨界演出。早先时候就有好多人邀他一同合作,但他总觉得不够成熟,生搬硬造总归不行。这位看起来有些少年老成的钢琴家,骨子里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这倒的确和张军的理念不谋而合。
灵感初现,风吹哪页弹哪页
约定开始合作,可是要找灵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两人跨界合作的“序曲”亦充满了神奇色彩――在连轴转的演出间隙,孙颖迪一边坐在后台翻着乐谱,一边脑袋里还反复回味着昆剧的旖旎唱腔,蓦然,一阵风从窗外吹过,书页哗哗作响,待到停下,正是德彪西的《塔》。反复回味再三,他灵感乍现,一个电话打给张军,两人一同决定用这首曲子配上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山桃红”,玩一次现代和传统的碰撞。
但是和五线谱不同,昆曲所用的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音阶的,在演员演唱的过程中,作为伴奏的笛子会有意识地根据演员的调子来找自己的音,因此演员唱起来,就很是得心应手。如果换成钢琴的话,演员一不留神就会走调。两个人排练初始,张军常常找不到原来习惯成自然的音准,而孙颖迪很是严苛,绝对不会随意改调来迁就他。
按照孙颖迪的话来说,“我们约定的跨界合作应该是对等的,不是一方俯下身子去包容对方,经典艺术之间是暗合相通的,有联系却有所有不同,需要如同武林高手过招一样,此时无招胜有招。”
最后拆招的成果就是,当喉咙发炎,没办法拔高了嗓子像往常一样演唱的张军,倚靠在孙颖迪因为场地限制,被迫换成的小钢琴旁,咿咿呀呀地唱起“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时,台下的一群听众,仿佛回到了张军所向往的那个“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朝代,连不少蓝眼睛,黄头发也摇头晃脑,听得不亦乐乎。
知道多一点
昆曲还能怎么搭?
完成了团里十月份的演出,张军下面几场crossover已经紧锣密鼓地进入筹备期,张军已经邀请了谭盾,想来一场《当昆曲遇见马可波罗》;还有和导演胡雪桦合作的《当昆曲遇见电影》,很多好奇,“昆曲还能怎么搭”的人,不管是准备看看热闹,还是听听门道,也许可以在这些奇怪的合作里,对昆曲多几分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