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首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昨开幕抚州采茶戏《牡丹亭》首次

首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昨开幕抚州采茶戏《牡丹亭》首次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0.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临川晚报

【出版日期】2010.10.13

【版次】第03版:抚州时政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牡丹亭》演出现场。

□文/图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晚报讯金风送爽迎嘉宾,菊桂飘香祭汤公。昨晚,汤显祖大剧院座无虚席,灯光璀璨,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在这里隆重开幕。简短的开幕式后,我市排演的现代临川版抚州采茶戏《牡丹亭》进行了首次公演,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也是国内首次以抚州采茶戏形式演绎全本《牡丹亭》。

今年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诞辰460周年。这位临川才子留下了传颂至今的戏剧创作,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牡丹亭》又名《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不但在戏剧界有多个传唱版本,在文学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人研究明代的艺术文化和抚州历史风俗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巨匠,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打造文化交流平台,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市委、市政府决定10月12日至22日共同举办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不仅是临川文化的突出典范、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巨人。460年前,他在抚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460年后的今天,众多汤学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国内6家艺术演出团体汇聚抚州,以艺术节的形式,共同追思、缅怀这位巨人。在汤显祖的戏剧名作“临川四梦”中,属《牡丹亭》影响最大。400多年前,《牡丹亭》首次公开演出,临川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从此独领风骚,一直盛演不衰,永葆艺术青春。早在20世纪初,汤显祖的《牡丹亭》就不断地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广泛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汤显祖不仅是戏曲大师,而且是著名的诗文大家,他创作了2200多首诗、文、赋,与他的戏曲相互辉映。

《牡丹亭》作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牡丹亭》有京剧、昆曲等多种戏曲版本,还衍生出同名电影、电视剧、舞剧等多种形式的作品。遗憾的是,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却没有汤显祖家乡抚州采茶戏演绎的《牡丹亭》版本。今年适逢汤显祖诞辰460周年,我市专门拨出经费,打造了保留原汁原味抚川采茶戏腔调的临川版采茶戏《牡丹亭》,并全部起用本土演员。

临川版抚州采茶戏《牡丹亭》剧本的唱腔台词完全出自汤翁原著,且进行了浓缩选辑,将原著的55出戏精心删选,保留了52出戏。在保留大量脍炙人口的原著精华的同时,展示了从闺阁到花园、从民间到皇宫、从现实到梦幻、从人间到冥界、从和平到战乱的广袤场景,让观众较多地看到该剧的全貌,从而更深地领略汤翁的人本思想理念和感情。

临川版抚州采茶戏《牡丹亭》,每首唱腔和曲牌均出自汤翁家乡流行的抚州采茶戏,整体音乐风格力求大俗中求大雅。采用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来吟唱汤翁原著曲词,又尽量运用现代作曲的各种手法来丰富、加强音乐的感染力。一些人物(如盲艺人、冥府的判官等)的唱腔,更运用了临川方言吐字。有7个声调的临川方言,特别是其中两种入声字,糅合在唱腔中颇具浓厚的地方风味。

临川版抚州采茶戏《牡丹亭》,在表演艺术上着力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在舞蹈编排上,也使用了南丰傩舞与宜黄禾扛舞等元素。

该剧在舞美、灯光、音效设计上,充分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将汤显祖大剧院的舞台机械运用得淋漓尽致,推、拉、旋转、升、降等舞台效果,配上绚丽的灯光,让整部戏剧充满了时空感和变幻感。在演员的戏服方面,严格按照京剧服装的标准制作并有所改良,服装材质选用真丝面料,轻便漂亮,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昨晚首演的临川版抚州采茶戏《牡丹亭》,无疑是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的重头戏,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接下来,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还有国内5家艺术演出团体进行剧目展演,分别是:10月14日、16日晚,由上海昆剧团演出《邯郸记》、《紫钗记》;10月18日晚,由河北邯郸平调落子剧团演出魔幻舞台剧《黄粱梦》;10月20日晚,由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演出现代赣南采茶戏《快乐标兵》;10月22日晚,由南昌大学赣剧艺术中心演出“临川四梦”折子戏。在艺术节上集中展演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剧目,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