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汤翁艺术繁荣抚州文化第二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学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26
【版次】第03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牡丹亭》的演出需要更深一层的关注
从古至今,关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还魂记》(1598,后称《牡丹亭》)都有大量的评论,研究活动也极其活跃,这些事实都足以证明这是一篇代表中国戏剧的作品。韩国对《牡丹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韩国全译本也即将出版,今后国内将会更加关注对《牡丹亭》的研究。有关《牡丹亭》成就的评价很多,如,“一部光彩夺目的《还魂记》,塑造了一个为了争取婚姻自主而尽力摆脱封建礼教桎梏的有血有肉的名门闺秀杜丽娘!……《还魂记》的艺术性也高。特别是对杜丽娘、柳梦梅的内在意识,描绘得细致尽情。”“作者热烈地歌颂至情,…… 他笔下的杜丽娘…… 是广大深锁金闺渴望自由的少女们的传神写照。”这些对《牡丹亭》内容或主题等的评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对它文学成就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很活跃,但相比之下,对《牡丹亭》演出的关注则一直相对较少。最近一些研究成果的发表虽然有所帮助,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需要更深一层的研究和探讨。
李廷宰(韩国西江大学校中文系教授)
通过巫俗和道教来考查《牡丹亭》
明代著名昆剧《牡丹亭》是一部普及于当今世界各国并备受瞩目的作品。该作品中,与描绘爱情主线相比,更侧重于起死回生这一奇特素材。为了承担起女主人公生前死后的责任,石道姑和周边人物的巫俗行为与儒教、佛教及道教相混淆。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流露出来的宗教行为和习惯,就蕴含着辟邪意识和招福信仰。
在《牡丹亭》里以女主人公的生和死,复活的命题再次反映了辟邪仪式和招福信仰,从中可考查出这起源于中国文化最底层的人类本能。
对于现代人来说,巫是原始宗教,即,萨满教。古代巫文化作为祭政一致曾称雄于支配文化,但随时间流逝,巫文化逐渐沦落为下层文化,如履薄冰般维持着它的命脉。可是,巫术又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原动力之根源。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巫文化似乎渐渐地消失,但是在中国底层它仍旧有着根深蒂固的位置。因为有这样的巫文化基础,发达的宗教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均有涉及。如果深入探视作品,分不清其宗教行为是道教还是佛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为它是人们生活中不经意间体现出来的多元化宗教融合。如上所述,增加了宗教色彩的《牡丹亭》里,与主线“情”同样重要处理的是素材“死”。也许如果没有女主人公的起死回生,这部作品也不会存在。
金玉锦(韩国全北前途大学教授)
汤氏原作所用腔调
系由海盐腔渐次过渡为昆山腔
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与明中晚期诸多声腔之兴衰递嬗息息相关,除汤氏本人之创作理念,亦彰显出有明一代戏曲发展史貌。学界对《牡丹亭》创作时所用声腔之讨论,自来颇多争议。其中有主张为宜黄腔者,有主张昆腔者、海盐腔者,或谓汤氏并非专为某腔而作者,由之益凸显该问题之复杂与重要。
笔者撰文,先就戏曲声腔之形成条件与明代曲籍文献,考索明代是否真正出现过“宜黄腔”?再厘析“宜伶”之不同诠释,参酌戏神崇拜之说,胪列汤氏与明清文士关乎《牡丹亭》之重要诗文,以及江西广昌孟戏海盐腔曲牌兴“四梦”之关系,针对《牡丹亭》为弋阳、宜黄等腔而作之说法提出质疑,并就海盐、昆山谱腔规律之异同诸端予以辨析,举证说明汤氏原作所用腔调系由海盐腔渐次过渡为昆山腔。
蔡孟珍(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汤显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读书求官的历程中已经充分表现。他不肯接受权臣张居正的延揽,不肯为“处女子”失身,为士林所称赏。在得官之后,身处南都闲职却偏偏要做出位之举,一封大疏确定了他在明史上的地位。但是,汤显祖四百年来之为人所知,更重要的是他的戏曲创作,尤其是《牡丹亭》的辉煌声名。
汤显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身上有更加生动的体现。杜丽娘的父母为女儿聘请家庭教师,无非是要她“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谁知杜丽娘精巧过人,最善独立思考,她竟能在《毛诗》的字里行间发现人生的秘密。陈老师讲《关雎》,宣传“有风有化”的“后妃之德”,杜丽娘却由此受到了爱情的启蒙,当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她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其不然乎?”她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于是,她要到后花园去看看。于是,就有了那一场春梦。杜丽娘像封建社会的所有女孩子一样,思想和行为受到闺范的限制,女孩子是不可以有独立人格的。杜丽娘却非常看重人的价值,人的欲望,非常看重人的自然要求。一句话,杜丽娘对独立精神的坚守与追求,正是汤显祖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形象体现。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会长)
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审美意蕴
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相继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这些提法不一定是抑彼扬此,而是把汤显祖及其作品划入了早有定评的最佳剧作家及其杰作的行列。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通常认为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和张坚等人。孟称舜的情爱戏也写得深情婉转。洪昇的《长生殿例言》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敢稍有逾越。”可见《长生殿》受汤显祖影响之深,不仅在词采,更在于全剧的情旨追求。就连孔尚任的《桃花扇》,亦处处可见汤显祖渊源。应该说,汤显祖同时代的剧作家和后代剧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方面受到其深刻启迪。就连“吴江派”盟主沈璟,亦曾改《牡丹亭》为《同梦记》,变《紫钗记》为《新钗记》。臧懋循《牡丹亭》、冯梦龙《风流梦》、徐日曦《牡丹亭》、徐肃颖《丹青记》等剧,都是对汤显祖原作的直接改编。至于陈轼的《续牡丹亭》、王墅的《后牡丹亭》,则是对汤剧的续作。不管这些改编或续作的剧本如何曲解原意、删正音律,都不能掩盖或取代汤显祖原作的思想光彩和艺术魅力。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让戏曲经典长久活在舞台上
《牡丹亭》是汤翁剧作“临川四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何谓经典?有人说,曾经的时尚即为经典。以《牡丹亭》为例,的确是这样的。《牡丹亭》既是轰动一时的时尚,又是可传久远的经典。《牡丹亭》是这样,其他戏曲经典《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等等莫不如是。
能否忠实保存自己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表证。如何传承悠久丰厚的戏曲艺术经典?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让戏曲经典活在舞台上是最好、最生动的传承。经典在传承中,本身就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对时尚的融入(吸纳);既不排除最忠于原创的克隆式的搬演,也不排除尝试用最时尚的为当时当地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改编移植演出。就《牡丹亭》而言,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当地宜伶以其“海盐腔”演唱为最初的原创演出,随后的昆曲搬演,以及更后的地方花部乱弹、京剧等等的演唱,均应视为移植改编演出。恰恰是昆曲以及京剧等等,使《牡丹亭》风靡着,并时尚着,一直流传着,并永生着。既然艺术经典都是曾经时尚过来的,又是时尚着传承的,那么,似可说,时尚着才能永生着。让戏曲经典时尚在舞台上,是“让戏曲经典活在舞台上”的题中应有之义。
吴凤雏(原市人大副巡视员、汤学专家)
汤显祖戏曲理论 卓有建树
汤显祖不仅戏曲创作了“四梦”,而且在戏曲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写情论是汤显祖戏曲理论的核心,要求戏曲表达人之真情。在音律上,汤显祖主张顺乎自然,从时通变,并重视曲意,反对绌词就律。汤显祖在与戏曲演员的交往中,对戏曲表演技艺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综观汤显祖的戏曲理论,其内容十分丰富,但核心理论是写情论。而写情论的提出,与汤显祖受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王学左派的另一重要成员李贽,也将“理”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这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使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为之一变,打破了明初以来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严密禁锢。汤显祖的音律论,可以说是在与沈璟的争论中提出了的,故他的戏曲音律论,也是针对沈璟的音律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沈璟主张遵古守旧,恪守曲律;汤显祖则主张顺乎自然,从时通变。汤显祖熟谙编剧之道,也精通舞台表演,这同他与戏曲演员密切交往有关。汤显祖有关戏曲表演方面的论述,虽然还不够全面系统,但在当时的曲坛上,是十分珍贵的。
俞为民(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昆腔声场之雅与赣东戏场之俗的双重体验
对汤显祖《临川四梦》音律问题的指责,在明代曲话中比较普遍。这也是明清戏曲研究中经常被谈起的问题。把明清曲家指责汤显祖“失律”归纳起来,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曲牌失律、用韵不谐、滥用方言。但我们必须指出:包括沈璟、王骥德、祁彪佳、凌溕初等在内的曲家,都是苏州、吴江等地人,没有到过汤显祖的家乡江西临川,对临川音系非常陌生,更不知道临川方言的用语特点和发音方法,他们不能完整准确理解汤显祖传奇的声律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长期研究中,戏曲界并没有认真深入文本,区分《临川四梦》不同角色唱腔的用韵和语言特色,以致明清以来苏州派曲家的一些偏见,一直延续至今。认真检视汤显祖“临川四梦”用韵及语言运用情况,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现象:“临川四梦”中旦角、生角韵位基本准确完整。特别是男女主角的抒情唱腔,语言典雅,句式工整,用韵基本规范。甚至曲牌联套一韵到底。说明汤显祖在主要角色的唱腔设计上,是精雕细琢,刻意求工,并努力体现昆腔声场婉转柔媚的艺术风格。同时用临川音韵演唱也是完美的。汤显祖在撰写曲牌时,要考虑到演唱海盐腔的“宜伶”的发音习惯,又要基本上遵循《中原音韵》,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黄振林(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
普天下梦南柯人似蚁
与《牡丹亭》“以情格理”的思想主旨不同,《南柯记》则是一部以情反映人生荣辱得失的浪漫主义杰构。它描写的不仅有婚姻爱情,而且有为实现封建传统人生价值观所经历的丰富多采的世情。许多封建政治黑暗、官场丑恶的现象在剧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和揭露。《南柯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唐人善于写梦。从创作思想的角度看,小说作者的政治视野还是相当狭窄的。汤显祖超越了前人对于梦的认识和运用,这种超越突出地表现在现实性的加强。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而且能够像梦那样不拘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反映生活。所以在借鉴小说题材进行创作时,继承和发展了小说中的进步思想内核,并作了充实和提高。主人公淳于棼在蚂蚁王国二十年的荣华富贵、建功立业、出将入相,到头来却是南柯一梦,其寓意是何等的深刻,多么富有人生哲理意味!它艺术化地否定了封建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显示出难能可贵的过人胆识。作品最后为淳于棼设计了“情了为佛”的出路,形式上看,似很消极,但骨子眼里却富有积极意义(归佛入道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无路可走的悲剧性人物结局的大口袋,充其量只能看作是文化标签或符号)。如同行路之人,虽然前途茫茫,但已知走过之路不可取,应该另辟蹊径,决不能走回头路。所以,剧作最后的一句唱词是“普天下梦南柯人似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南柯记》已经完成了它的文化批判使命,同时也是它的真正思想价值所在。 胡金望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
“临川四梦”乃汤翁政治意图之表达
汤显祖首先是位政治家。他自己在诗中也说:“经济自常体,著作乃余事”(《夕佳楼赠来参知四首》之三)。这里“经济”不是指经济学上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而是指治理国家。也就是说,他的理想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做个贤臣良吏,以改变天下,拯救世风,而搞文学艺术创作,写剧本不过是业余爱好。《明史》为他立传,写的是他拒绝张居正的结纳而落第,和上《论辅臣科臣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活动,和因此而造成他的人生纠结,通篇对他诗文戏曲成就只字未提。也就是说,汤显祖在所处的明朝,已被作为以名宦贤哲的地位载入史册。作为政治家的汤显祖,他的思想虽博杂,儒释道都有,但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始终是主流,主宰着他整个人生。作为政治家的汤显祖,当他处于人生处低谷,在荒蛮的雷州半岛作个九品典史时,他仍安心供职,冰雪自爱。作为政治家的汤显祖,他的政治素质在治理遂昌中得到较全面展现。他的“临川四梦”,告诫人们:官场如黑染缸,进来都得黑的出去。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他政治意图的表达。
龚重谟(原海南省艺术学校副校长、副研究员)
汤词端合唱宜黄
汤显祖的剧本不是为昆腔而创作的,这一点,从汤显祖的书信中,也可窥知一二。他在《答凌初成》一信中中说道:“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此处所谓吴歌,当指昆腔。《牡丹亭》与昆腔格律不尽吻合,需要改动才能用昆腔演出,这就表明,汤显祖不是依照昆腔格律撰写剧本的。明臧晋叔用昆腔改编的“四梦”,透露了汤显祖的剧本是依照海盐腔格律创作的消息:臧改本《紫钗记·钗园》之“不是路”眉批曰:原曲有四,今删其半。予谓此宜用海盐板,知音者请详之。从这则眉批看来,昆腔与海盐腔的同名曲牌地“尾声”在结尾处曲调旋律有所不同,所以,臧氏特别注明,用昆腔低调的唱法来唱。这也证明,汤剧是用海盐腔来填词的,所以臧氏改本特别注明该曲牌“尤不可不用昆山调”。宜黄腔是海盐腔在宜黄地方化以后形成的支派。海盐腔是源,宜黄腔是流。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明代曲家把汤显祖剧作所用的腔调——宜黄腔,称为海盐腔也是可以的。汤显祖的著作中,的确没有记载过宜黄腔,但在汤显祖的诗文集中,提到“宜伶”一词的至少有九处。所谓宜伶即宜黄腔艺人,而不能理解为宜黄籍艺人,演员不一定就是宜黄人。正如昆伶、秦优,是指昆腔、秦腔艺人一样,不一定非要是昆山人、陕西人。汤显祖的家在临川。宜黄腔产生之后,流传到临川,临川当地也会有宜黄腔戏班。古代交通不便,汤显祖不可能经常到宜黄去,他所接触的宜伶,恐怕更多的是临川的宜黄腔戏班艺人。他们亦可称为宜伶。宜伶这一称呼的出现,意味着宜黄腔已经形成。
苏子裕(江西省艺研所原所长、研究员)
汤显祖是我省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文化战略高度看,汤显祖作为一笔巨大的江西文化资源,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作为江西的杰出代表,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江西文化名人,汤翁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可以作为江西对外宣传文化历史的最佳名片。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进入当代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牡丹亭》的演出愈益频繁,多种版本甚至外国版本的《牡丹亭》在舞台上演,《牡丹亭》在当代舞台的演出、流行甚至超越了所有当代的作品,它在当代的上演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的存在,还具有现实思想参与和借喻的意义。《牡丹亭》在当代的上演,不仅强调了它的经典性,也清晰地显示出文化资源的价值之大。从长远看,从文化的战略高度看,全球化语境中的江西,要尽快实现文化崛起,实在需要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汤显祖,这样一笔巨大的文化资源,通过对其充分开发使用,一是不仅要做到本土文化不被边缘化,而且要大大提升我省在国内文化身份的高度,二是适时把优秀的赣鄱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充我们的影响力,三是可以名正言顺、尽快拥有国际国内有关汤显祖的主要话语权。
许爱珠(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