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大剧院:戏乡抚州一丰碑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1.26
【版次】第四版(专版、广告)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二OO七年五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投资一点三亿元兴建汤显祖大剧院,并将其列为当年市中心城区三十三个重点城建项目之首 ○用八个月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剧院,堪称本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投入使用一年多来,汤显祖大剧院不仅实现了高雅艺术走进抚州“零”的突破,而且在演出剧目数量和演出剧种方面位居全省前列 “汤显祖大剧院建成后,从去年2月至今已举办了70场演出,观众近10万人次,市民反映强烈。特别是国内顶尖的艺术团体在大剧院演出苏州昆曲《牡丹亭》和舞剧《牡丹亭》后,大家都说,仿佛400年前年汤翁在玉茗堂演绎《牡丹亭》‘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情景又回到抚州了……”投入1.2亿资金建设的“汤显祖大剧院”,灯光音响设施高档豪华,剧院设施达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可以接纳大型艺术演出,成为抚州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近日,记者就汤显祖大剧院正式开放以来的发展状况采访了该院院长顾向琦,顾院长满怀深情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曾记否?2006年的9月,纪念汤显祖逝世390周年“戏乡抚州”戏曲晚会在东华理工大学礼堂演出,观看这次演出活动的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共70余人。活动结束后,省领导将一位专家的来信转发给抚州市委。这位专家感叹,“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倾其毕生心血创作“临川四梦”,为后世留下了冠绝古今的经典戏剧之作。但是,如今被誉为“戏剧之乡”的抚州,却没有一座像样的大剧院…… 正是在这一年,处在全省经济“锅底”的抚州,喊出了“赶超”发展的最强音,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新抚州。 2007年5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投资1.3亿元兴建汤显祖大剧院,并将其列为当年市中心城区33个重点城建项目之首。2007年5月16日桩基工程开工,2007年6月10日基础工程进行土方开挖,2007年6月13日室内装饰和声学设计启动,2007年8月17日室内装饰修改评审会召开,2007年12月15日主体工程通过验收,2008年1月13日金顶封顶。 用8个月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剧院,堪称本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的确,用8个月时间建成能容纳1300多名观众,拥有专业舞台音响系统、电脑程控灯光系统、移动式舞台,能接纳国际一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大剧院,在许多人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浙建集团是大剧院的建设中标单位,为了如期完成施工任务,该集团从全国各地调集了700余名施工人员,战酷暑、斗严寒,抢时间、争速度,8个月干完两年的活。 汤显祖大剧院的舞台机械计划投资1400万元,具有拉、推、升降、转等功能,在全国属一流水平,照常规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方可完成安装调试。然而,曾参建过国家大剧院建设的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一口气带来了20多名工程师,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完成了所有舞台设备的安装调试。 为了让这座现代化的大剧院早日落成,许多建设者8个月没回过一次家,连睡一次懒觉都觉得十分奢侈;炎炎夏日,为赶工期,建设者们不得不长时间在露天作业,防暑、解暑药成为他们的必备品;木工班最多时有100多名木工,施工中手擦破皮是常事,榔头砸手,手上冒血,擦干再干;市文化部门的16名工作人员每天坚守在工地上,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8个月下来,这些不懂建筑业务的文化人,也变成了“建筑师”。 以赶超的速度建成的汤显祖大剧院,不但以其现代感的外观为我市城市建设增添了亮点,更以其一流的设施,成为传承才乡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戏剧之乡的一座辉煌的文化殿堂。如今,汤显祖大剧院内,弦乐铿锵,丝竹和鸣。随着汤显祖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我市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上级文化部门沟通、与多家演出公司联络,越来越多的文艺大师和汤显祖大剧院联系在了一起。从中国东方歌舞团幺红等一批国家级艺术大师在汤显祖大剧院登台演出,到由白先勇先生主创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汤显祖大剧院亮相;从全总文工团李琦等著名演艺明星来抚,到美国加州长藩芭蕾舞团到访……投入使用一年多来,汤显祖大剧院成功引进并上演了国际、国家大型剧目70余场。不仅实现了高雅艺术走进抚州“零”的突破,而且在演出剧目数量和演出剧种方面位居全省前列,极大地满足了我市市民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精神需求,并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爱好者,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汤显祖大剧院还因此成为江西省第四届文化艺术节南部片区的比赛场地。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下,抚州文化立城。一件件精雕细琢的文化建筑产品脱颖而出,汤显祖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广场,构筑了风格独特的文化园,成为传承抚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坚固平台。抚州文园总投资2亿元,加上土地价值,投资规模达4亿元,居全省首位,一举超过前10年抚州文化投资总和。如今,文化生态名人园、拟岘台重建工程、汝水森林公园等一大批新建在建的文化建筑项目快马加鞭,让抚州城的“才乡”“戏乡”气息分外香浓。实习生 黄颖 本报记者 黄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