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三建书院:――写在汤翁诞辰460周年之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0.13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汤显祖是明朝伟大的戏剧家,他创作的“临川四梦”流芳千古,尤以《牡丹亭》为世界公认的不朽名剧,可与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比肩。另外,汤显祖还有诗作2300多首、散文600多篇存在,这又是莎士比亚不能企及的。
汤显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创作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不可忽视的是,汤显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汤显祖家在城内唐公庙设置汤氏私塾,在文昌门外设置了文会书堂,汤显祖从小就在学堂里接受严格教育,在书海里自由遨游,故而五岁能对对,十四岁就补为第子员(即县学正式生员),十七岁文名远播,得到当时抚州同知高度赞扬,二十一岁中举,名列全省第八,以后排除两次干扰终于考中进士。也许就是如此,汤显祖特别热爱教育事业,他一生创办了三所书院,这在古今文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贵生书院遗大爱
贵生书院在广东省徐闻县,那是汤显祖贬到徐闻任典史时兴办的。
汤显祖原是在明朝留都南京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虽是闲官,但为六品。他人不在朝廷,却心忧国事。他看到明王朝政治黑暗,宰相跋扈,言官受打击,因此愤而写了《论辅臣科臣疏》上奏。汤显祖这样一做,不但抨击了当朝大臣,而且触犯了神宗皇帝,先是遭皇帝严辞切责,后被贬任降职,到边远的蛮荒之地去任无品级的掌管缉捕和牢狱的小官――典史。亲友都劝他不要去,但汤显祖以天下为己任,还是从瑶湖出发到徐闻上任去了。
汤显祖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严冬时节来到徐闻县。很快,他发现此地依山傍海,物产丰富,而老百姓却很穷困,原因是这里缺少教化。富人违法乱纪,强取豪夺;穷人愚昧无知,自轻自贱。汤显祖明白,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抓好吏治外,还必须抓好风化教育这个源头,于是他决定兴办书院。
在知县熊敏的支持下,经汤显祖亲自筹划,书院很快修葺一新。这个书院是将原来的书院改建而成,坐落在县城西门的池塘边,占地面积为四千多平方米,四周围有高墙,环境安静舒适,是读书修学的好地方。书院为前厅、中厅和后厅三进,每一厅左右各有一排长屋,共十三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慎思、博学、明辨、知致、笃行、意诚、格物、心正、修身、齐家、治国等。十二间教室实属十二门课程。据《徐闻县志》载:“义仍为之挟理淡修,户屦常满,廨舍不容。”意思是说,书院开学时,汤显祖亲临讲课,前来听课的学子很多,连教室都容纳不下。这些学子中还有远方慕名而来求学的,偏僻的南海一隅,竟也成为弦歌诵谈之地了。汤显祖按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办学,他接纳的学子不但有士大夫富豪子弟,还有平民或水上居民的子女,只要是愿意入学的,他都热心教导。
至于书院为什么命名为贵生书院?汤显祖的《贵生书院说》开篇即道:“天地之性人为贵。”又说:“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生也。”汤显祖的“贵生说”是人本思想的表现,包含着反封建特权的民主色彩,实际上也是他一贯倡导的“情至论”思想的反映。正如他在《徐闻留别贵生书院》中所大声疾呼的:“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于鼓,谁悉贵生情。”
贵生书院的创立,是汤显祖对徐闻人民留下的大情大爱。熊知县被汤显祖的赤诚之心打动了,特拨租田作为书院的学田,使贵生书院一直办到清末废除科举亡时为止。
相圃书院寄深情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汤显祖来到浙江省遂昌县任知县。上任伊始,汤显祖即视察孔子庙里的讲堂,他发现讲堂破败凋敝,没有藏书,而且其他地方也没有供学生讲读的学舍,甚至学生连弓箭礼射都从未操演,于是汤显祖觉得,建一所书院是自己在遂昌的第一要务。另外促使汤显祖抓紧时间建书院的原因还在于,浙江虽是富庶之地,但遂昌是山区小县,相对落后,而要改变落后面貌的主要办法就是把教育摆在首位,借此提高文化水平,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既是乡贤王安石治理浙江鄞县的经验,也是他自己在徐闻任职的体会。
汤显祖由易而难,先建射堂。射堂建在城内瑞山之麓,那里有原知县钟宇淳建的三间破旧书屋。汤显祖亲临书屋考察,重新设计规划,四月初动工,六月即建成了射堂,接着建好了学舍。射堂与学舍合称“相圃书院”。遂昌是穷县,为了解决建设经费问题,汤显祖想了很多办法,一方面从学租中拿出三千钱,另一方面从诉讼收费中拨出一部分,其余的是汤显祖自己献出部分官俸,三管齐下,精打细算,到八月,颇具规模的相圃书院就竣工了。书院环境僻静幽雅,进门有通道直达厅堂,可供驰步射箭。通道左右各建学舍共三十间,每间两人住宿,可容纳学生六十名。后来,汤显祖又在书院加建了大礼堂,书院就更有模有样了。相圃书院是遂昌历史上第一座书院,所以汤显祖的创举轰动了遂昌,官民拍手称快,纷纷赞扬汤显祖恩情似海。
为了让书院能长期办下去,汤显祖又开动脑筋,为书院置备了学田。书院建成不久,汤显祖查明遂昌有两处寺庙,人不多,享受租谷却不少,他深感“费国租以养游食之人,不若移以养菜色之贫士”,于是下令两处寺庙拨出租谷100箩(约合25亩田),供书院修缮及助学金之用。汤显祖还亲自撰写《给相圃租石移文》和《相圃书院置田记》,刻石为碑,永示后人。
至于书院为何以“相圃”为名,也深寓汤显祖的殷殷之情,即视为书院为培育将相之材的苗圃。为此,汤显祖还亲自讲课,批改作业。《遂昌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显祖)手为批骘其文,时时横经程艺,陈说古?t……”汤显祖创办相圃书院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以致他六十寿诞时,遂昌县还要委派代表,延请画师,不远千里来到汤家玉茗堂,特地为汤显祖画像,以便相圃书院内立生祠纪念。遂昌千年历史,300多任县官,唯有汤显祖一人得到这种特殊的尊敬。我们后辈能不为汤翁自豪吗?
崇儒书院建于明朝万历年(1596―1602年),坐落在抚州城内文昌桥南(今文昌街道办事处瑶坪村),由旧寺改建而成。
崇儒书院的创建者均为当时抚州城内的缙绅,其中有刑部侍郎舒化、退休在家的高应芳(官居太仆寺卿)、工部侍郎曾如春、去官在家的陈文燧(官居兵部主事)、山东参政黄廷宝、去官归家的汤显祖,他说,在宋朝,先贤黄勉斋创办南湖书院,使临川人才济济,今天我们难道不应该发扬光大吗?由于汤显祖的积极倡导,不到三个月时间,崇儒书院就落成了。并且置办学田,以图书院长期办下去。到清朝,书院停办,复为寺庙,即今之下桥寺址。
崇儒书院既是会讲读书之所,更是纪念抚州乡贤之处,在书院内挂有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吴澄、谭纶、吴与弼等诸贤画像,以作后学风标,这也是崇儒书院名称的由来。
汤显祖虽然不是教育家,但从他三建书院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还是很明确的:一是坚持教育为本。无论是当地方长官还是做幕僚抑或赋闲在家,他都认识到教育对培养人才、改变社会的作用。二是提倡博学多识。他在贵生书院开课十二种,在相圃书院教导亦文亦武,而且重视书院的藏书工作,都表明他希望让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有更多的才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倡导重儒敬贤。尊敬先贤,这是敬贤慕能的感情需要,也是师法前人、继往开来的重要学习方法,汤显祖的重儒不是顽固地维护程朱理学的僵硬教条,他的重儒是兼收并蓄,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以人为本,以生为贵,以情为重,培育思想活泼、才德兼备的人才。汤显祖的教育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