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举措推进安徽农机新跨越——专访省农机局局长刘绍太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07
【版次】第03版(安徽农机)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夯实 “三农”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日,记者就我省农机化发展的亮点、难点与工作着力点,专访了省农机局局长刘绍太。
记者: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加快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请刘局长谈谈我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创新做法与良好成效。
刘绍太:到今年为止,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我省已经实施9年了,资金规模从2004年的174万元增加到今年的8.8亿元,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我们在补贴工作中不断尝试改进和创新,应该说卓有成效。今年2月,省长李斌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批示,肯定我省补贴工作“动手早、动作快,考虑比较周全”。
安徽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敢创新、重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有如下表现:
第一,创新操作办法。往年购机农户要先申请补贴,获得指标后再购机,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尝试改变操作程序,农民先购机后申请补贴,过去的一些弊端得到有效遏制。
第二,放宽补贴时间。往年购机补贴申请要等到4月份实施意见下达后才能开始,农民急着春耕却无法购机。今年购机时间放宽到元月1日至本年度补贴工作结束。
第三,挤掉价格水分。以往有些农机企业为多拿补贴,虚报售价,补贴资金很大一部分装进了企业袋。我们去年在全省对380多家品牌产品进行价格普查,压缩水分,还原了农机具的真实报价。
要说补贴政策成效,我认为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助推了全省农机工业的振兴。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突破60%,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手段由人畜力主导向机械主导转变的历史性跨越。近几年,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也借势崛起,涌现出奇瑞重工等一批在全国具较强竞争力的农机生产企业。
记者:近年来,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支撑”。在引导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方面,省农机局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绍太:今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五周年,五年来,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全省农机合作社数量达1283个,居全国第六位,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326个。
我们对合作社发展进行了多方面扶持,一是政策倾斜,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优先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二是资金扶持,2007年以来,全省共投入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三是项目支撑,由合作社承接项目,进行试验示范。
全省开展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帮扶活动,农机部门工作人员点对点联系帮扶合作社发展。此外,我们还计划开展“企社共建”试点,由农机企业与合作社对接,实行购机优惠、共同培养人才、共建农机维修服务站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合作社和企业的双赢。
记者:我国粮食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环节的稳产高产措施,对机械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省农机局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将如何作为?
刘绍太:我省农机部门一向重视与农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了定期会商的联席制度,实行农机与农艺技术集成制,共同组织开展培训,农业、农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农民开展科学种田。
目前,我省农机农艺融合紧紧围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在小麦生产上,力推以土壤深松、化肥深施和精少量播种为主导的“两深一精”技术;在水稻生产上,重点是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在玉米、油菜生产上,主攻种植、收获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应用。
“十二五”期间,在农机农艺融合工作上将突出“一个重点”,即粮油作物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两个延伸”,即农机农艺融合向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延伸。
记者:水稻机插秧是解决水稻生产“三弯腰”的最后一道关,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中,我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去年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已达25%,我省低了近7个百分点。在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方面,下一步我省将采取哪些力度更大的措施?
刘绍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一项非常好的农机化技术,今年在多项政策扶持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省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比去年增长1/4,机械化栽植率达到23%,特别是作为薄弱环节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有了井喷式发展。但是,我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下一步我们要鼓足干劲,一鼓作气把水稻机插秧的难题解决掉。
一方面,以往的扶持政策我们继续执行,在农机购置补贴上对购买插秧机、育秧设备等给予重点倾斜和叠加补贴,对建立育秧工厂的合作社进行扶持,对农机技术骨干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做好示范带动,继续抓好水稻示范县建设,培育机插秧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水稻机械化育秧示范基地建设。此外,我们也在努力争取,希望将机插秧作业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记者:在购机补贴拉动下,近年我省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快速增长,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机库建设、维修网点建设等却未“与机俱进”。请您简要谈谈这方面情况。
刘绍太:你提到的这两点,的确是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工作中正在着手或准备着手解决的问题。
农机维修能力建设在今年工作中备受关注,为引导基层重视和解决这个难题,我省今年开展了“农机维修能力建设年”活动,并在6个县开展农机维修能力建设试点,探索我省农机维修业的新路子。从长远看,我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仍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机库棚建设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更大,它与建设用地的审批紧密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机库棚作用很大,没有机库棚,机具露天存放,必然影响它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我省机库棚主要依靠农民自己建设,一来农民拿不到地,无处建机库棚;二来资金紧张,有钱买马,无钱买鞍。虽然我省对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扶持时,都专门安排资金用于机库棚建设补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要求,在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机库棚建设用地意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记者:农机保持高位增长,监管的任务也将随之加大。我省在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方面有何新举措?
刘绍太:近年来,全省农机保有量迅速增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位居全国二、三位,这给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过去五年,我省“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接下来任务更艰巨,我们也总结经验,进行了工作创新:
一是创建联合监管机制。我们主动与公安、安监部门联系,建立农机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公安、农机联合上路执法,查处农机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天长、凤阳、蒙城、涡阳等地均成立了公安农机监管中队。
二是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在全省形成以县农机监理站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骨干,各级农机协会、合作组织为依托,村农机安全员为基础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三是将合作社作为重要监管对象。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高,易于管理,还有示范带动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机安监管的主要对象。省级示范社的农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人持证率均要达到100%。
记者:当前,我省和全国一样,农机化事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前所未有。作为省农机主管部门新任“一把手”,您对推进安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有何新的思考?
刘绍太:安徽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目前农业机械化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迫切要求我们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开拓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未来全省农机化发展,一是坚持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小麦、水稻、玉米机械化应用都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力促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水平提高,为全省粮食丰产丰收打牢基础。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重点推广应用农机农艺融合的集成技术,让农民充分了解和接受深耕深松、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植保等现代农机化技术。三是继续抓紧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创新工作方法,简化办事程序,减少操作漏洞,让好政策切实作用到农民身上,为农机化强农富农加油助力。四是助推农机工业发展,我省农机工业有过辉煌也有过沉寂,近几年在大环境向好的趋势下,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奇瑞重工的崛起,让我们看到安徽农机工业的未来是大有作为的。农机工业欣欣向荣,安徽就有了从农机化大省走向农机化强省的希望。
我相信,安徽农机化的未来是非常美好的,必将为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刘东林本报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