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刘绍林:有呼必应的“编外”老队长:退休多年的金牛区供电局党

刘绍林:有呼必应的“编外”老队长:退休多年的金牛区供电局党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成都日报

【出版日期】2010.04.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719

【全文】

2002年4月,金牛区供电局党员服务队成立,他是首任队长。面对源源不断的群众求助,他带领大家喊出了“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口号。

2006年9月,他到了退休年龄,却舍弃了自己无数的休息时间,成了党员服务队的“编外”队长。义无反顾地战斗在为民分忧解困的最前沿。

2010年4月,面对全国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集体……退休多年的老队长刘绍林说,这些荣誉不是荣誉,群众的微笑才是最大的认可。

有呼必应 已延续8年

2002年4月,金牛区供电局党员服务队成立,有着20多年班组经验的刘绍林是首任队长,他和其他5位同事一起,负担起了义务为辖区内的居民抢修供电设施、提供安装服务、指导安全用电的工作。上任之初,刘绍林提出的服务口号是“有呼必应、有难必帮”。“有呼必应”里的“呼”,最早是指传呼的意思。

因为工作的需要,当时的党员服务队队员全都配备着传呼机,成立的第一天,他们一共接到了146个传呼。6个人的服务队,每天都要面对着那么多的问题,有队员疑问:“是不是这么多传呼我们都要去回?有的问题没有发生在我们的辖区,难道也要去管?所有的问题都要解决,我们怎么做得过来?”刘绍林说,这些传呼就代表了群众的需要,都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每一个传呼我们都要回,反映的情况我们都要去解决。

8年过去,回传呼的时代虽然已经一去不返,但“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服务承诺却一直在延续。

为了工作 去了就去了

2005年3月15日上午,党员服务队接到金牛区工人村社区曾丽英副主任的电话,请他们前往社区帮忙解决用电安全隐患。尽管这又是一起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但刘绍林还是立即叫上队员,直奔现场。

在工作过程中,刘绍林突然感到胸口剧痛,脸色十分苍白,他一阵眩晕后跌坐在地上。经过休息,他又强忍着痛苦,继续与队员研究解决方案。坚持了10余分钟后,刘绍林已是冷汗淋漓,在随行队员和社区居民的一再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离开现场进行急救。经诊断,刘绍林患了突发性心肌梗塞。据医生讲,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刘绍林之所以患上这样的疾病,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的过度操劳。

事后,当时打电话求助的曾丽英十分愧疚,甚至还有些后怕。“要是当时医院没把刘队长抢救过来,我们怎样向居民群众和他的家人交待啊!”刘绍林淡淡地说:“就算当时没抢救过来也没得啥子嘛,还不是为了工作,去了就去了,你们又何必过意不去呢。”

退而不休 与承诺同在

2006年9月,60岁的刘绍林因工作年龄届满而顺利“功成身退”。离职前,供电局领导希望老刘能经常抽时间回队里指导工作,顺利完成交接班,刘绍林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但他的“过渡期指导”一直持续到现在。

“刘队长是个热心人,尽管退休了,但是我们却感觉到他还和上班时一样,一直都跟我们在一起。”新任队长舒旭说,只要队里有疑难的技术问题、有服务的经验问题需要求助老队长,老队长二话不说便会提供帮助,没有一次食言。

现在的金牛区供电局党员服务队已经有了11名队员,老队长刘绍林戏言,自己好像是足球场上的“第十二人”。而就是这“第十二人”,让新加入的年轻队员学到了很多很多。

“虽然我自己退休了,但是我还要和他们一起,把为大家服务的事业继续下去,群众的微笑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看到他们笑了,我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还不算是白干。”2010年4月,党员服务队成立整整8年了,老队长刘绍林说,他还会继续“过渡”下去,直到服务队十岁生日那天。

本报记者 付启 摄影 杨永赤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