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有感于胡耀邦与刘绍棠一次谈话

有感于胡耀邦与刘绍棠一次谈话

作者:董树堂 出版日期:2013.08.08 点击数:0

【作者】 董树堂

【报纸名称】:中老年时报

【出版日期】2013.08.08

【版次】第07版(岁月)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刘绍棠曾被称为“神童作家”,16岁时被调到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报社工作。1957年春在北京文艺界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言过激,后来被划成右派,开除党籍。就在他被送往大运河边的儒林村劳改之前,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找他谈话:“知道你为什么犯错误吗?”刘绍棠习惯地回答:“我是因为一本书主义,堕入个人主义的万恶深渊,大反社会主义……”不料,未等他说完,胡耀邦便大声说:“你什么也不是,就是骄傲!”临走时握住刘绍棠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好好干,20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见满妹《回忆父亲胡耀邦》)

“反右”运动开始那年,我才十几岁,正上初三。初中阶段班里订了几份报刊,诸如《中国青年报》、《少年文艺》、《河北文艺》之类,由于爱看报纸杂志,我们认识了刘绍棠,非常喜欢他的小说。直到有一天看到报纸公开点名批判刘绍棠的消息,我们才深感惊诧。后来,我在新华书店买到一本书名为《青年作家的鉴戒》的书,黑色封面上的漫画很是吓人。书中收录了当时知名作家批判刘绍棠的多篇文章,调门之高,用词之狠,令人触目惊心。当时政治形势如此严峻,可以想见刘绍棠的处境:经过大会小会批判,已成众矢之的的他早已蒙头转向了,被发配前夕,见到关心自己的领导,肯定是百感交集,领导问话,他只能把批斗会上别人狠批他的话拿来,给自己上纲上线、扣大帽子,觉得这样才能让对方满意。我以为,刘的检讨是违心的无奈之举。

读完上述那段话,我还为耀邦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所感动。据有关资料记载,对于反右运动,对于文艺界、科技界那么多有识之士被打成右派分子,胡耀邦是有不同意见的。但当年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许多好人蒙冤罹难。而对于刘绍棠,胡耀邦更是关爱有加。据说,胡耀邦读书兴趣广泛,尤其喜欢读农村题材的作品。他于1952年8月担任团中央书记后,正好擅长农村题材的北京少年、被誉为“神童作家”的刘绍棠崭露头角。对刘的成名之作,胡耀邦认真地读了。大约半年之后,胡耀邦召见刘绍棠,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没想到你才16岁,这么年轻啊!”刘绍棠暗自称奇:书记年龄不算大,居然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对胡耀邦更加敬佩。二人相识后,工作繁忙的胡耀邦经常邀见刘绍棠,谈写作,谈思想,可以说,胡耀邦是看着刘绍棠进步成长的,他怎么会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呢?所以他听到刘绍棠给自己无限上纲反而不以为然,当即指出他犯错误的真正原因。这就是实事求是。要知道,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敢于讲真话的领导是不多的,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也可能被打成“右派”的。

当然,胡耀邦这样做还是出于他的爱才之心。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各方面的人才是极为缺乏的。就拿作家队伍来说,像刘绍棠这样的后起之秀非常缺少。这样的年轻人才高气盛,骄傲自满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我们要本着爱护的原则,通过批评教育让他们改正错误,慢慢成熟起来。而扣上“右派”帽子,将其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实不可取。据说当年团中央机关反右时,胡耀邦在外地,回来后听说某某、某某被打成了右派,心里非常难过,直到20年后他还记着,并登门向那两位同志赔礼致歉。

说到胡耀邦的实事求是和仁慈爱才,人们很容易想到“文革”结束后他主管中央组织部时,如何顶阻力、冒风险,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平反冤假错案的壮举。众所周知,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要想把历次政治运动积累的冤假错案一一推翻是异常艰难的。他着手平反的第一大案就是著名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鉴于此案之大,他首先向邓小平请示,邓反问:“哦!这样的案子你也敢翻?”他坚定地点点头。他已经做好了“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思想准备,之后他又相继平反了“天安门事件”大案、“彭罗陆杨”冤案、刘少奇冤案、彭德怀冤案……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期间全国复查各类问题案件涉及近500万人,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冤假错案,改正右派54.7万余人,纠正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2.5万余人,为47万多中共党员恢复了党籍。

为什么国人都念及胡耀邦好?为什么胡耀邦的灵柩送往八宝山时,30里长街两旁站满了自发为之送行的群众?明了以上史实,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