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刘绍棠、刘振堂的交往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7.05
【版次】第11版(纪事/副刊)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周鸿声
我认识两个姓刘的作家朋友:一个是出生在大运河畔的北京通州的刘绍棠,一个是出生于拒马河发源地河北涞源县的刘振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刘绍棠就读过的河北通县潞河中学和我在读的河北宣化中学(现改为宣化一中)都是人才辈出的百年老校。当时河北省各个重点中学很流行校际交流、相互学习。一天,我突发奇想,把我发表在《张宣日报》副刊上的一篇习作《在未落成的宣化五一广场上》和《未落成的宣化人民公园》两首诗寄给绍棠,想得到他的指点。绍棠很快回信了,还说出了他的看法:“你的诗很有感情。因为你亲自参加了修建宣化人民公园的社会公益性劳动。”当时我对他说的话未过多去想。后来考上了南开大学中文系,系统地学了文艺理论才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若无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与深入了解,写出来的作品就苍白无力,就无法感动读者。这件事过去已有好多年了,当时报社寄给我的信和报样,“文革”后已荡然无存了,诗的内容也记不清了,经反复回忆,只记得是自由体,大约有几十行,零零星星有这样的句子,今天看来很幼稚,甚至词、句也不通,我想当时编辑之所以发表,旨在对我的鼓励吧!“啊,在未落成的宣化五一广场上,/每当晚霞升起的时光,/人们三三两两,/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广场上,/有的跑、跳,/有的歌唱……啊!未落成的宣化五一广场,/你像一张软绵绵的床,/惹得我很想在上面躺躺,闻闻泥土的新香……今天,我们肩抬大筐脚踩臭泥,/明天,绿水、轻舟、岸柳依依。/或许几十年以后,/带着子孙又在这儿相聚,我们将自豪地对孙儿”说:/这儿曾洒下过爷爷青春的汗水!
我来北京后,在一所大学和老舍的二女儿舒雨教授给中外比较文化的硕士生开设专业课,后又到《中国文化报》任文化理论部主任、总编辑助理、执行总编辑,我和绍棠“以文会友”的机会更多,彼此来往更频繁了。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成立大会,绍棠被选为副会长。会后他请我去他那儿兼职,我因工作太忙未应允。又有一次在前门西大街老舍茶馆开会,我和绍棠、苏叔阳、宋丹丹的父亲宋汎老师等都坐在主席台上挨个儿发言,会后,时任北京市文联党委书记的宋汎老师问绍棠:“你怎么一边发言一边盯着手提包?里面装着什么秘密?”绍棠哈哈大笑说:“什么秘密呀!是给周老师的一个聘书。”他边说边把一个写着北京市写作学会高级顾问的聘书递到我手上,笑着说:“周老师,这次您不能再谢绝了吧?”在这前前后后的几年里,我把他的《蒲柳人家》小说稿在《中国文化报》副刊上连载,我也应邀常去他那里的讲座,交往一直到绍棠驾鹤西去。
八十二岁高龄的刘振堂,是土生土长的涞源作家。他出生在人迹罕至的“飞狐峪”南侧的深山老林深处,当过小学教师、校长、涞源县水电局局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多年,成天在基层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摸爬滚打,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工作之余,经过多年收集采访、座谈、思考写出四十八万字《奔腾的拒马河》,已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纪实性历史长篇小说,通过河北涞源八年抗战所发生的事件,体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地走向最后胜利的历史进程和斗争经历。
被恩格斯誉为“迄今为止,所有时代最有学问”的十九世纪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在相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异的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相异的事物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这里,我并不想把刘绍棠和刘振堂两位作家做比较,说谁的作品好,谁的作品更好,我只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却忠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进入耄耋之年的刘振堂近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最近欣闻,他经过几年的收集、采访和思考,又一部新作《毛泽东的故事》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读了刘振堂写的《毛泽东的故事》,使人对这两句颇具人生哲理的诗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以文见人,以文生情,从中反映出毛泽东那博大胸怀和无私的胸襟,虽然讲述的都是毛泽东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提高到了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和反腐倡廉的大政方针。以物说事,以事明理,以理感人,形成了乡情、亲情、民情、闲情和家国情,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展现出一代伟人的大爱、大智、大才和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