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刘绍本忙碌中活出第二春

刘绍本忙碌中活出第二春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2.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燕赵老年报

【出版日期】2010.02.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绍本近照

本报记者 贾凤霞 实习生 王楠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河北师大教授刘绍本”,能找到110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大部分说的是他被邀请去作报告,当点评嘉宾、评委等等,内容涉及文化、教育、卫生、民俗和公益活动等多个领域。刘教授退休后忙些什么,由此可见一斑。

把退休当做新生活的开始

走进刘教授的书房,感觉像来到了书店或图书馆。30余平方米的房间,除了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刚刚能容纳一个人进出的过道外,满眼望去全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和报刊。他不好意思地说:“书太多了,都没地儿放了。这只是经常翻看的书,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堆放在别处。”他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端茶倒水,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刘绍本,72岁,1964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到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研究生处处长、河北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1999年退休。

刘教授说:“我没有把退休当成人生的休止符,而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这十多年来,我只做了三件事。一是把自己专业研究进一步延伸,主编了文学院本科教材《现代写作学新稿》等3套书。二是把课堂开到社会上,多次到‘燕赵讲坛’、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讲解散文写作和演讲技巧。三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为社会做些事情。”他说:“我这个人天生就闲不住,有事做心里才踏实。”老伴常说他退休比在职还忙,“杂事”一箩筐。其中,他想的最多的还是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的事。

为老教授协会鞠躬尽瘁

2003年,刘教授开始担任省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他说:“为了让老教授们过一个充实、快乐的晚年,每年省老教授协会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年,为了搞好老教授们的“我与共和国共成长”座谈会和各高校、院所的“甲子回忆录”,去年4月到10月,他除了组织协调外,每天还要翻阅大量的回忆文章。全省直属14个院校、院所,几乎每个院所都编写了一本老教授回忆录,字数最多的达50万字,最少的有20多万字。每篇文章他都亲自和作者联系,帮着编辑修改。有的要几易其稿,他甚至帮着改标点符号和错别字,从不嫌烦。那段时间,他晚上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连做梦都在想着写文章。

今年,刘教授说,要组织一场老年养生报告会,继续举办一年一度的老教授论坛,今年的主题是“创新高等教育 培养杰出人才”。重阳节时,还会组织省会老教授和谐之声老年合唱音乐会。

为公益事业奉献余热

近几年来,刘教授还连续担任了5年“感动河北”的评委,4年“感动省城”的评委。

2006年,林秀珍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后,省委宣传部组织了“林秀珍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市、县巡讲。他应邀担任报告团的资料整理工作。在报告团巡讲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白天听报告,中午和晚上整理报告资料,经常忙得错过吃饭时间。有时,他感觉腹部疼痛难忍,也硬撑着。当巡讲快结束时,他才请假回家。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患了胆总管梗塞。因为治疗不及时,切除了胆囊和部分胃以及十二指肠。术后,刘教授极度虚弱,由于交叉感染高烧不退,期间三次报病危,最后一次还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过三个多月的住院治疗,他才从死神手中逃了出来。出院后,他在家静养了一年时间。

等到身体渐渐康复后,刘教授又忙了起来。市文明办请他去编写《市民公共文明公约》和《市民文明读本》。后来,他又利用4个多月的时间,给省社科联编写了《光荣与耻辱》一书。现在,他还是石家庄电视台和石家庄广播电台的特约评论员,经常参加新闻、教育和文化等专题节目的评议。为此,他订阅了七份报纸和刊物。每天读书看报的时间都在3个小时以上。他说:“我一不会打麻将,二不会玩扑克,也不会做家务,最喜欢读书看报写文章。如果我一天不看报纸、不读书、不写东西,睡觉就不踏实。这也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良方。”

今年是虎年,也是刘教授的本命年。在新的一年里,他希望自己还能老当益壮、虎虎生威。希望那些比自己小一轮的、即将步入退休生活的虎弟虎妹们,早点规划退休生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活出人生第二春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