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刘绍宽墓与刘公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4.04
【版次】第19版:地理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刘公堂内景
民国《平阳县志》书影
《厚庄日记》手稿
《籀园笔记》书影
日前,平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结果揭晓,刘绍宽位列其中。刘绍宽先生既是温州近代新式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又是一位卓然有成的方志学家,而且是温州市图书馆(前身为旧温属公立图书馆)的老馆长,在温州乃至浙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今年恰逢刘绍宽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清明前夕,温州市图书馆一行二十七人专程前往平阳县昆阳镇牧垟村,给老馆长扫墓,并参观刘公堂。
祭扫刘绍宽墓
刘先生墓位于平阳县昆阳镇牧垟村,具体位置在牧垟村塘古岩山,海拔仅42米的山腰上。墓地依山造势,坐东南朝西北,长13.2米,宽5.7米,由拜坛、墓室、墓坛三部分组成。墓碑系刘先生孙子刘昌汉所立,墓碑左下方刻有“门生张鹏翼敬书”字样。
在老朋友、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声和先生的引导下,温图一行二十七人登上墓地,同仁们神情肃穆,开始清扫,并在墓地周围竹林上系挂“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的黄丝带。随后举行简短而庄严的仪式。
美中不足,上山的路,即使晴天,仍有一段泥泞,坑坑洼洼,不大好走,如果雨天,恐怕更不方便了。是不是该修一修呢?
参观刘公堂
山上下来之后,我们一行在昆阳镇宣传委员陈正希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前往县实验中学参观刘公堂。刘公堂位于凤山之麓,原系门生故旧为纪念刘先生逝世五周年而建。1947年2月20日奠基,5月12日落成。落成仪式当天,刘先生的学生马星野、金嵘轩、王理孚等五百人纷纷出席,场面十分隆重。
刘公堂建成之后,最初作为平阳县立中学(平阳中学前身)的图书仪器馆。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公堂改名“实践楼”,1996年重建,恢复原名,2008年又修缮一新,同时将原先存放于校图书馆后面的《平阳新修学记》、《平阳县学近斋林先生碑》等八方古代石碑移入室内,予以集中保护和展览。平阳中学迁出之后,刘公堂所在的校园作为县实验中学的校址,如今依然响彻着青年学子的动人弦歌。
在刘公堂里面,我们更关注的莫过于刘先生的生平介绍,相关照片和著作一览表。教书育人之外,刘先生最大的贡献:一是主持编纂《平阳县志》九十九卷;另外就是留下一部《厚庄日记》,列在一览表的最下方。
《厚庄日记》始于光绪十四年(1888),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手稿共4086面,装订成40册,现珍藏于温州市图书馆。日记共一百五十万言。这部日记是刘先生凝聚半个多世纪的心力,铢积寸累写成的,它不是一般学者的生活记录,而是那个年代温州社会风云的真实记录。因此本世纪初,《厚庄日记》列入《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规划,后因工作量太大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前年《温州市图书馆馆藏日记丛刊》项目启动,《厚庄日记》理所当然作为首选,目前由平阳县地方志办公室陈盛奖、方福仁等先生点校完成,即将脱稿送交出版社。这部日记的整理出版,必将满足学术界和其他方面的迫切需要。
卢礼阳
编后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扫墓说起。今天是清明,在为期三天的清明假期祭祖扫墓,是我们传统的风俗。
市图书馆组织馆员去给老馆长扫墓,已持续两年,并还将坚持下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祭祖,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让他们光彩照人。八爪
本版图片提供 曾海宁 王 妍
人物链接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刘店(今属苍南龙港)人。清光绪廿二年(1896)补廪生,次年举拔贡。廿八年任龙湖书院山长。同年秋,赴省乡试,回程经过上海,拜马相伯为师,因书院改为县学堂,旋即回乡任中文教习。光绪三十年赴日本考察教育。次年六月,参与筹办温处学务分处,任编检部主任,倾力协助孙诒让筹划温州处州(丽水)地区的新式教育事业。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任温州府中学堂监督。在任六年,锐意兴革,校誉蒸蒸日上。民国伊始,膺选平阳县教育会会长。历任平阳、永嘉、乐清三县第三科(教育)科长。1917年10月,接任省立第十中学校(今温州中学)校长,至次年底因学潮辞职。主持编纂《平阳县志》,历时十年完成。1931年,应黄溯初之聘,赴沪校印《敬乡楼丛书》第三辑十种。1935年,第三特区(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成立,以副主任而主持工作。晚年寓居平阳县城。著有《厚庄文钞诗钞》五卷,《厚庄诗文续集》十卷,《厚庄日记》未刊稿。
刘绍宽先生是温州市图书馆的第三任馆长,1925年4月接任,任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到任不久,就于8月间寄发《征书通启》。这份通启由夏承焘执笔,请热心文教事业的瓯海道尹张宗祥代发。次年,在前两任馆长所编书目的基础上,加以审订,编印《阅览室检查书目》六册,按照经史子集丛书五类入编线装书24828册;平装书,则编为《阅览室近著检查书目》,计1346册。同年刘先生挤出时间撰《籀园笔记》,记叙籀公祠与本馆设立始末,藏书来历与馆务活动,还涉及史志考订等等,计四十二条。他提出“藏书无论新旧,只以有用为贵”的主张,至今不失其参考价值。刘先生还精心谋划,向当局建议扩充图书馆计划,限于当时的条件难以如愿。正因为如此,抗战时期的孙延钊馆长称赞刘先生“勤职劬学,可谓至矣”,“刘先生谨慎典守之初意,并足令人敬佩也”。
卢礼阳
五年前 三寻刘绍宽墓
在我写刘绍宽先生140周年诞辰(2007年)的纪念文章时,就想找一下他的坟墓,拍一张照片放在报纸上。为了寻找他的墓地,我花了三个星期的休假日。我之前听张鹏翼先生说,刘绍宽先生的墓在牧垟村,第一次我去村里的老人亭里问了,他们都说不知道;第二次我问了王光铭先生,他是在先生逝世六十年的时候,与张鹏翼先生一起上过山的,说是在东林寺后边,很好找的,结果我还是找不到。我还托县政协的章青盛同志打听,他是坡南人,但还是没有找到;第三次我与摄影师姜光树同志一起去,他也是二十多年前上过山,拍过照片的,他说自己有印象在什么地方。
那次我们一路问来,都没人知晓。最后要失望回去时,看见一位推着手推车的老人,我们向他询问。他说知道,还透露1942年建刘先生坟墓时,他的父亲还为之挑过砖。当时我们高兴得不得了。这位78岁的老人带我们绕过一片农宅,穿过一片竹林,在竹丛中,我们找到了被枯藤淹没的墓地。捋开厚厚的枯藤一看,张鹏翼先生在1983年撰写的墓碑还在,但椅子坟的后圈子也有部分损坏了,整个墓地看上去已经有好多年没有人来过了,一片荒凉。我与姜光树在墓地里站了很久,与那位引路的老人谈了好多话,拍了不少照片。
回家后,我心里很不平静,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看着旁边一些坟墓,修得很整洁,有的甚至很排场,可是刘绍宽——这位温州近代最有成就的文史学家、地方志学家、教育家,他的墓地前却异常冷清,没人来扫墓,也没人来修整被损坏了的墓地。如果不是那位老人的知情和热情,没有我与姜光树同志的执着寻找,这个墓地可能就会淹没在山上了。张声和
两年前
列为文保单位
如果不是张声和先生不厌其烦地奔波,巧遇当年的知情者,刘先生墓或许依然“在竹丛中,被枯藤淹没”,后来不大可能那么顺利找到。2009年2月下旬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举行,我提出将刘绍宽墓列为文保单位的书面建议,市政协作为来信转给平阳方面,同年4月20日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9】58号文答复。
2010年9月14日,平阳县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将刘绍宽墓公布为县第十批重点文保单位。
在温州市图书馆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包括刘绍宽先生在内的温州图书馆人惨淡经营,不懈努力,形成了可贵的籀园精神:爱国、爱乡、爱馆、爱书、爱读者。正是有鉴于此,温州市图书馆去年启动为老馆长祭扫的系列活动,去年我们祭拜了首任馆长王毓英先生和任期最长的馆长梅冷生先生,今年祭拜刘绍宽馆长,今后这项活动我们还将继续进行。卢礼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