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英雄刘绍安逝世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7.27
【版次】第A06版(泰州社会)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刘绍安来到泰兴市一所小学的“小小交警”中间。
(刘绍安生前资料图)
7月24日13点15分,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得主、用一生践行“生死诺言”的刘绍安老人,因年老体衰继发肺部感染、身体多脏器衰竭,在泰兴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新闻回放
他用一生践行“生死诺言”
1951年,朝鲜战场上,来自山东新泰的排长刘绍安和来自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英勇牺牲。
1963年,刘绍安转业时,他忘不了对牺牲战友的“生命之约”,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升职和回老家工作的机会,毅然去侍奉战友的双亲。
刘绍安家距离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舍弃了单位的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妹生活、学习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
刘绍安多次光荣负伤,饱经沧桑,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作为一个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的英雄,刘绍安甘守清贫,从未向政府要过照顾,一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老人平静地走了
昨天,记者赶到泰兴市虹桥镇新市村刘绍安的家中。门前摆满了花圈,屋里放着哀乐,刘绍安老人脸庞清瘦、神情安详,静静地躺在冰柜里。二儿子刘爱东站在一边,用手抚摸着冰柜,两眼注视着父亲,久久不愿离开。
刘爱东说,父亲1942年参军,次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在朝鲜战场上,父亲多处负伤,在冰天雪地里冻坏了身体,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冠心病。作为36个侦察英雄之一,他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元帅们的接见。
2008年下半年开始,刘绍安因病住进医院,从此卧床不起。两周前,他被诊断腹部有积水。医生找到刘爱东兄弟,称老人可能不行了,让家人有个思想准备。7月23日下午,老人病危,兄弟姐妹五人全部赶到医院。
经过医护人员抢救,刘绍安转危为安,而且神志很清醒。虽然口不能言,但听到周围人讲话仍有反应。正当大家以为没事时,7月24日中午,刘绍安突然再度病危。下午1点15分,老人与世长辞。
刘爱东说,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没有什么痛苦。依照老人遗言,子女们将他接回了新市老家。
各方前来吊唁
刘绍安家门前搭起了灵堂,乡亲们知道老人去世了,纷纷前来吊唁。新市村两委会和虹桥镇党委、政府也派人送来花圈吊唁。刘绍安生前在高港区永安洲镇工作,得知老人去世后,高港区委、区政府和老干部局等部门纷纷派人前来吊唁。
刘绍安老家在山东泰安,小姑妈的两个儿子虽已年过六旬,但闻听噩耗后,两人立刻乘车赶到泰兴,吊唁这位可敬的表哥。
7月26日下午5点,泰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育林等四套班子领导,前来吊唁刘绍安老人。
刘绍安共有三儿两女,其他四人都在本地,只有大女婿洪春林一家住在高港口岸。老人住院期间,洪春林和妻子每隔几天就去医院看望。老人去世后,洪春林立刻和妻子带着刚结婚的儿子、儿媳赶来,送岳父最后一程。
刘爱东说,父亲去世后,前来吊唁的人很多。兄弟姐妹五人的至亲好友闻讯后都赶来吊唁,大家只好轮班接待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和众亲友。
刘爱东说,7月28日早晨,兄弟姐妹们将送父亲去殡仪馆,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老人未完成的心愿
刘爱东说,父亲一生坚持原则,为私事从不肯求人,对子女们要求极为严厉。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高中毕业安排工作时,负责安排的领导得知他是刘绍安的儿子后,主动对他说让刘绍安打个电话给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直接说。
刘爱东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说,他是不会打这个电话的。最后,刘爱东凭自己的成绩,考进了泰兴农村信用社,成了兄弟姐妹中唯一端上铁饭碗的人。后来,哥哥、弟弟和妹妹们都已下岗自谋职业,父亲没有为他们找过一次领导。
还有一件事刘爱东仍记忆犹新。母亲患病需要开刀,被父亲送进了医院。由于病床紧张,被安排在病房走廊上。刘爱东下班后去看望母亲,心中不忍。知道父亲不会为此事去求人,因此他悄悄地将母亲安排进了病房。
刘爱东说,父亲虽然人在泰兴,其实很想念山东老家。1995年腊月底,父母亲带着五个子女的小家庭,专程回到老家过年,小住了近半个月。见到困难邻居,父亲总要送个二三百块钱,很快把钱就都用光了。
刘爱东说,父亲参加过朝鲜战争,对那段历史一直记忆犹新。今年是纪念朝鲜停战60周年,父亲本打算找几个健在的战友,一起去泰兴市根思乡和虹桥镇,给孩子们宣讲那段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父亲没有等到那一天。这成了父亲未完成的遗愿。”
记者 姚翔 通讯员 张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