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子支书”刘绍录“点靓”新农村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7.20
【版次】第06版(天府三农)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刘绍录担任阆中市方山乡方山村村干部20多年、村支部书记10多年,凭着创新思维,凭着“金点子”,带领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阆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到去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涌现出1个亿万富翁、7个千万富翁、50多个百万富翁,让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深受乡亲们的拥戴,也20多次受到市、乡党委的表彰奖励,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农村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合协路”谱“和谐曲”
在阆中市方山村村口树立着一座大理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2011年春,在刘绍录的引领下,筑路数载、富甲一方的冯永海等慷慨捐资,为家乡修筑了一条乡村公路。该路起自10组,止于方山西麓,原为机耕小道,路烂车行颠簸;振兴经济滞后,村民致富受阻,富翁解囊治贫,村民共襄义举;永海自带队伍,筑路设备俱足,奋战春夏两季,曲径蝶变通途;全程长达7公里,耗资400余万元。冯永海、张燕夫妇捐300万元、冯永荣捐10万元、冯永强捐10万元、受益群众捐40万元……
紧邻该碑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刻有“松青竹翠方山巍峨披锦秀,柳绿花红老区儿女竞风流”的对联,横批为“合协路”。“这是方山村干部群众为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厚礼。现在路修通了,牌坊立起来了,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才对得起恩人,对得起这条‘合协路’,还要让方山村人世世代代铭记昨天,感恩今天,创造明天。”村党支部书记刘绍录手抚崭新的牌坊向笔者说。
路,牌坊,能人……几个词再次把村民们的思绪拉回到从前,方山村地处海拔830米的大方山脚下,与苍溪县接壤,属于革命老区,由于长期交通不畅,制约了经济发展。看着周围村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得如火如荼,当地政府急、村党支部急、村民都急。村民的心,支部书记刘邵录最懂,交通不便一直是他心底的痛。他知道早些年就外出经商的冯永海、张燕夫妇及冯永林、冯永荣、冯永强等乡友,也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2010年4月,刘绍录专程到广西冯永海等承包工程的地方动员他们回家乡修建村道水泥路,得到了他们的坚决支持。冯永海夫妇回家乡带头捐资300万元,冯永荣、冯永强等各捐资10万元,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几个人于同年5月上旬,带着施工队,开着全套修路机械设备回到村里,与村民一起建设村道。
经过一年的建设,一条长7公里,宽5米的标准水泥路终于建成。竣工通车那天,村民们为这条路取名——合协路。一路通,百业兴,交通便利带来的效益真是立竿见影。去年,全村一下种植了500多亩生姜,生姜订单也早早到了村民们的手中,仅此一项,全村获得收入达300多万元。
“小村庄”建起“大街道”
方山村与苍溪县白驿镇池口村接壤,老观古镇至广元的油路横穿相邻的两个村,刘绍录想到一个利用便利交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金点子”——新建一个集镇。刘绍录多次前往池口村与村干部协调,于2009年开始共同在两村连接的小地名叫池口的地方,利用一大片开阔地,硬化了长500米宽10米的水泥街道,架设了电网、安装了天然气、自来水管道、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光纤线路和宽带网,设置了农资超市和百货超市,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和幼儿园,吸收了两村100多户农民到这里落户建楼房,并经商办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集镇。方山村青年农民李焕青在新集镇办起预制构件厂,经营货运业务和兴办农资、百货超市、兴建商品房出售,成为新集镇的“首富”,现拥有数百万元固定资产。
在海拔830米以上的大方山顶住着一个村民小组共42户130多人,怎样让他们脱贫致富?刘绍录想到的“点子”是把水泥路修上大方山顶,还发动处于地质滑坡垮塌地带的21户农民在新集镇建起了楼房,让他们农忙骑着摩托车上山顶种田务农,农闲则在集镇务工经商,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小农水”惠泽大民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道出了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刘绍录说:“小型水利既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前提条件,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保障。”在方山村,至今一处处热闹的施工场面,力量十足的机械声,还没有消失。站在大方山上极目远眺,目光所到之处,只见一口口建好的水库、堰塘碧波荡漾,硬化的引水渠、排洪渠、灌溉渠道纵横田野。
为了争取到阆中市“小农水”示范片建设项目,去年盛夏,刘绍录用了10多天时间找市政府、市水利局领导表达诉求,写申请写可研报告,磨破嘴皮,终于把阆中市“小农水”示范片项目落户到方山村。该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万元。去冬今春,刘绍录发动全村干群投工投劳,全面开工,完成了8处小二型水库和堰塘的整治、维修、除险加固,浇筑大坝混凝土2600方,清淤22万方,新建混凝土U型灌溉渠道5000米,排洪沟、引水渠800米,修建了容积100立方的沉沙池,并在海拔830米的方山顶上新建了2口蓄水2万立方米的堰塘,使方山顶上的40多户农民实现了旱涝保收。全村在原来水利工程总蓄水量21万方的基础上,新增蓄水17万方,方山村实现了水利化!
“农民公墓”节省耕地300余亩
方山村有耕地面积1200亩,即将启动1000亩的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投资上千万元。在项目实施前,刘绍录通过现场查勘,发现项目区到处都是坟头,共有数百个,占了不少耕地,不便项目实施,于是,刘邵录又动起脑筋找“点子”。他找到市民政局,要求批准在方山村建立全市第一个“农民公墓”,得到批准。于是,他和村民在该村无人居住的大方山脚下一个叫后槽岩的地方,选择了100亩面积的非耕地做“农民公墓”用地,然后动员全村家家户户迁坟,把亡灵遗骨统一迁葬埋到“农民公墓”。该村村规民约加了一条:今后全村每死亡一个人都必须埋葬到“农民公墓”去。“农民公墓”的修建,不仅节省了300余亩耕地,还让土地整理项目有了通途。
刘绍录担任村干部20多年、村支部书记10多年来,就是以这样的创新思维,凭着“金点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方山村的乡亲们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阆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到去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全村涌现了1个亿万富翁、7个千万富翁、50多个百万富翁,让老百姓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刘绍录也20多次受到市、乡党委的表彰奖励,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农村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莫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