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亮代表我的心”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9.10
【版次】第04版(周末广场)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嫦娥奔月 任率英 作
描绘传统的民族佳节——中秋节的文化盛景,搬用这句颇含现代意味的歌词,真有不算般配之虑。但是仔细琢磨起来,这曲唱段却也能扣上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节日主题,姑且这样吟咏吧。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按时令说,所以得名为中秋节,被国人视为团圆节和丰收节。据《周礼》记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夕月”仪式。到了北宋太宗年间,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形成了普遍的民俗节日,中秋夜成为不眠之夜,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我们国家长期流传着与中秋节相连的神话传说,其中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致使当代的飞天探月工程都愿以嫦娥来命名。嫦娥本是远古时代一个名叫后羿英雄的妻子。后羿曾射落九日,后来他又跋山涉水,到昆仑山那里讨来“不死药”交给嫦娥保存。谁料八月十五日他出猎在外,有个奸佞小人竟硬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使此药不落于坏人手中,万般无奈,便一口吞下肚去。谁料吞药后,她身轻如燕,身不由己地飞上了月宫。赶回到家的后羿,搓手顿足、仰天叹息,于是在庭院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乡里四邻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遂形成中秋拜月的习俗。
就这样,祭月和赏月在中秋时节已逐渐形成全国通行的习俗。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案前”。据说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焚香拜月,各有所期”。期盼什么呢?男子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旧时把科举成名喻为蟾宫折桂。女娃呢,则祈求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到了晚清,北京中秋节还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泥塑彩兔。我见过那白浆彩绘的兔儿爷,两只耳朵支楞着,工艺精美,造型有趣。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这就失去些神圣的品性,渐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至于中秋的节令食品,当属月饼了。在民间,多有称月饼为“团圆饼”的。月饼个头有大有小,但是上面都刻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和古朴的纹理花边。由于月饼的内馅、形制以及加工方法各地均有不同,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北方所熟悉的京式月饼,与南方传过来的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甬式月饼,在燕赵乡野均能受到欢迎。只不过一度过分的包装,使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东坡诗句)的月饼差了味,那自然该遭拒绝了。
为了尽情地表达“花好月圆人团聚”之愿,今年中秋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要举行“万家邀明月”的专题晚会活动,料想到时定会借映到永定河上“卢沟晓月”的美景吧。其实此景南行50公里,还有一处“胡良晓月”,早已被称为“涿州八景”之一。各地赏月佳处不乏美誉: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桂林的“象山夜月”,无锡的“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好地方。神州处处皆美境,可是也别忘了那首诗句:“月是故乡明”哟。
古往今来,诗意中秋。银辉洒地,人们咏月寄情,歌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写出数不清的诵月诗篇。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妇孺皆能背诵。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千古绝唱。真有机会能在中秋咏月的晚会上,学着京剧《武家坡》薛平贵的那段西皮倒板“八月十五月光明——哪啊”,也真是满有情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