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润端午刘绍本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6.23
【版次】第04版(周末广场)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说节话俗
端午节,时逢盛夏,顺阳在上。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直被看成与春节、中秋节并提的“三大节”之一。过大年不要说,月亮的节日是中秋,太阳的节日呢,就属端午了。
2006年5月,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进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经国务院发布决定,从2008年起始,端午节正式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如此被看重!当然,在文化多元、信息日丰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面临着不少追逼和挑战,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和弘扬优秀的节庆传统,又要更多地发掘和充实端午的文化内涵,千万不能让它孤寂单调地成为“吃粽子节”。
那是在新千年开始的2001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端午节》纪念特版邮票一套三枚。在第一枚面值80分,图案为“赛龙舟”的票面上,大家都会注意到以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构图,两条龙舟你追我赶的场面,再仔细看,原来舟上还插着彩旗,旗面标有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显现出一派吉祥欢庆的气象。似不经意间,与第二枚“包粽子”,第三枚“避五毒”画面,共同道出了人们喜庆端午佳节时的内心期盼与追求,一股浓郁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这些,往往可以从端午节日起源考察里,略见端倪。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即很早以前“龙”的部落节日。当然,也有主张“起于三代夏至节说”和“恶月恶日趋避说”的。可是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是,带有具体人物形象和经历的起源说法,即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纪念东汉孝女曹蛾、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等位先贤达士的。据南朝时期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最早记载,闻听屈原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五月初五投入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一直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不停地荡舟于江河之上,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活动;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诗人贤臣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用水边的草叶包裹投入江中,以免遭受侵害,这就演变成为吃粽子的习俗。诚如一首唐诗中所表述的那样:“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忧国忧民的屈原和他“香草美人”体的诗篇,不仅是在端午节日,千百年来一直活在百姓大众的心间,成为家国情缘的深情呼唤。以至于时至今日,许多人还把不少纪念端午节的诗作,直称为“爱国诗”。
其实,还应对端午节俗的人文情怀不断地加以“破解”,揭示其追求美好家园与和谐生活的热切心愿。从民俗活动的表现样式上,不外乎祭祀、游艺和保健等几个方面,但从内涵看来,均有联系着生活深处的美意。
端午的民俗活动,首先表现在“健美自身,装点生活”上。长久以来,端午节日期间,都有佩香囊和挂五色系之俗。其次表现在“避邪驱瘟、康乐家园”上。在北方,早有“清明问柳,端午插艾”的说法。到了端午佳节,各家各户均要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置于门楣,或悬于堂中,这两种植物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说是能够起到杀虫灭菌、激浊防腐的作用。再有就是:“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小孩不便喝,就在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些,意在消毒防病、众虫不咬。有古诗云:“唯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这额头上的“王”字,就是用雄黄酒抹画的啊。
端午的民俗活动,还要表现在“和谐人伦,良化环境”上。常见有“游百病”之活动,即端午这天中午一时左右,人们在路上、山间或树下挤满,共同送走灾祸,迎来福祉。冀东一带,已许聘的男女亲家都有端午互相馈赠礼品的习俗:在北方多包糯米或黏黄米枣粽,成为节日往来互送的礼品。而方志记载,古代赵县端午时,地方官府会专门赶到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将此称为“踏柳”,和谐彼此关系。
朗朗乾坤,和谐天地。充溢家国情怀的端午节,历久弥新,我们今日欢度,会愈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