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饺子穿“新衣” □潍坊 刘绍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1.05
【版次】第06版(记 忆)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我的家在乐陵县最北面的一个小村。抗战时日本鬼子在俺村安了据点。鬼子汉奸似虎狼,家家户户粮被抢、猪羊被鬼子汉奸杀光,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
1945年的除夕夜,母亲剁好白菜馅,又炸了几根油条切好放进馅中,将两瓢白面和好,包好了过年饺子。看着很长时间没有吃的白面饺子,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谁知刚包好饺子还没下锅,忽听有人大声喊:“鬼子来了!快跑啊!”村子里一下子炸了营。母亲忙从炕上把我抱起,姥姥将生饺子倒进竹篮子。一家人抱着我,提着饺子,将门一锁,顺着一条大沟往北跑。后面不断传来清脆的枪声和鬼子汉奸粗暴凶狠的吆喝声。乡亲们顶着刺骨的寒风,跑啊跑,直到听不到杂乱的吆喝声了,才放慢脚步。跑出大沟,又过了横跨冀鲁边界的隔津河(现叫彰卫新河),来到了河北省盐山县的郑桥村。
此时已半夜时分,外边寒风刺骨,姥爷只得敲开了一位乡亲的门。房子的主人是两位老人。这家的爷爷和奶奶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将俺全家让在热炕头上,给我身上盖上了小被子,端出炒的苞米花劝着我们吃。奶奶拿出篮子一看,里面的饺子已分不出面和馅,烂成一团糊糊。没有办法,奶奶又和上一些面,将烂了的饺子用新皮重新包好。这一下,饺子也穿上了“新衣服”。
那一晚,我们终于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饺子。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