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孔夫子:当官不坐车不合礼王安石:退休坐公车不合法

孔夫子:当官不坐车不合礼王安石:退休坐公车不合法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7.25 点击数:1130

【报纸名称】:山东商报

【出版日期】2014.07.25

【版次】B05版:眼界周刊·思享讲场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话引子日前,中办、国办联合印发文件,正式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公车改革。根据规定,公务人员可以领取适度的交通补贴。级别不同,数额有差。

公车是公务用车的简称,这名字听着洋乎,却并非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早在西汉年间,即有名为公车的机构,既掌管皇宫外门的警卫,也负责上书及征召等事宜。可以想象,这些事务大多会涉及到公车的使用。

成书于两汉之交的《周礼》记载,“巾车掌公车之政令”。巾车是个官职,就是掌管公车的人。东汉末年的大儒郑玄在给《周礼》做注的时候说,“公,犹官也”。可见,公车就是官车。当然了,那时的公车,或者是马车,或者是牛车,后世甚至有骡车。然而,公车与公车不一样,尤其中国古代强调礼仪与等级。西汉景帝中元六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成型的公车使用规定:一、不同官员驾车的马匹数量有差,官爵越高的马匹越多;二、公车的装饰体现等级差别,一是,即车厢两旁用以遮蔽尘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将左边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两边都漆成红色;二是车辆上避雨遮阳的车盖。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吏两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黑色的丝绸)覆盖。这可比现代什么级别的官员乘坐价值多少万、排量多少升的轿车的规定详细多了。

坐车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礼仪的规定,体现在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老夫子身上,那可就一丝一毫都不能偏差了。《论语·先进篇》讲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为钟爱的弟子颜回死了,同在孔子门下的颜回的父亲颜路对孔子说,能不能把您的车子卖了,给颜回置办个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结果孔子列了两个理由予以了回绝:一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而无椁;二是自己曾经做过大夫,不坐车而徒步出行的话不合礼制。

在现代,很多国家的高级官员,即便退休后也还享有公车配给。至少在宋代,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宋代名相富弼、王安石致仕后,都是自己买了头小毛驴骑。富弼有一次“跨驴出郊”,遇上一个芝麻小官“水南巡检”,巡检的马前卒吆喝着要富弼下驴让道。富弼也不计较,默默鞭驴走开。王安石辞去宰相职位后,隐居于金陵,出入“惟乘驴”。亲朋好友念及他年事渐高,劝他乘坐轿子,王安石正色说:“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

谈到公车,就不能不提一起著名的历史事件:公车上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公车,最初就是专门用来接送进京赶考的举子用的,后来就成了举人的代称。

更早的一起公车上书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里,汉武帝时代著名的“幽默大师”东方朔,刚进长安的时候,跑到公车署给皇帝递交了一道很长很长的奏折,居然写了三千片竹简。结果皇帝批阅的时候,公车令让两个壮汉一起动手才堪堪举起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