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书屋 《从历史看职场》(2)一人战斗王安石
【作者】 商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2.22
【版次】第014版:职场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
若按人的习性来理解,獾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袋獾可以在三十分钟之内,吃下差不多相当于自己体重40%的食物,可以理解为是个急性子。
而在王安石的性格中,排他、急进、富于攻击性等特点也都是很明显的。
★职场经历
1067年,年仅20岁的赵顼登上历史舞台,史称宋神宗。
是时,北宋的政权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政费繁多。
就在宋神宗郁闷之际,想起了一个曾让自己欣喜的声音,这个声音正是来自王安石。
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递交给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的一份万言书中,倡议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正是在那个时候,王安石告诉赵顼说:“我可以帮您使国库充盈。”而这,正是赵顼最想要的。
1069年,王安石被已经登基的赵顼提为参知政事,次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改革推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从变法推行开始,反对的声音就络绎不绝。因此,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我们若把变法失败归结于反对派的“徇私利己”,显然是过于简单了。其实,很多人反对王安石变法,并非反对他的目的和初衷,而是反对他的方式。例如,司马光也主张改革现状。司马光不止一次向神宗进言,要从用人、理财等方面缓解已经出现的各种弊端。但随着变法的深入,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就其竭诚为国来说,两人的方向是相同的,但路线却各不相同。
从后来发展的结果看,尽管不知道司马光的路线是否正确,但王安石的方式肯定有问题,否则,王安石理想中的改革受益者——皇帝和老百姓不会反对变法。
★作者点评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首《商鞅》是王安石所做。他自比商鞅,可以看出他预想到了改革过程中的蜚语。但换个角度看,也为他坚持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是错误的“排他”思想埋下了伏笔。
改革的主要工作,并不仅仅是改变事情,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因此,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就是一个调节、沟通的过程,是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而王安石现在一律排除反对声音,其实就是拒绝与人沟通,不沟通怎么能顺畅?
王安石的急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事,二是用人。
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的八年内,王安石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十几项新法,平均一年颁布两项新法。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吃”,可王安石就是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希望明天国家就国富民强。尽管其初衷是好的,但从结果来看,过程是有问题的。
由于新法的经常性颁发,加之每一次新法的颁发都会引发一场争论,使得改革者每天都在与反对派斗嘴,而没有时间去把颁布的法律进行落实、督察。
这种急进的、没有计划的改革,与成功改革的典范——“商鞅变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用人上,王安石也很急进。
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几乎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其中,众所公认的奸臣、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蔡京,就是典型的一例。
熙宁三年,也就是熙宁变法的第二年,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
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朝廷的重用。而这一切都源于王安石的保荐。
蔡京之所以会被保荐,只因他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
我们不能说王安石有意如此,只能说,王安石太想有人支持了。如果王安石不如此急进地提拔任用还不了解的人,也不至于因此受累,经常被反对派抓住这点而弹劾,也不至于陷入内外交困的两难之境!
王安石一生为官清廉,没有私敌,就连他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污点”,典型的好人一个。结果,却因变法一事,让自己身背骂名,更有人将其视为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为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急进,往往意味着容易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