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歷史與空間:王安石拜相

歷史與空間:王安石拜相

作者: 出版日期:2006.10.2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香港文汇报

【出版日期】2006.10.25

【版次】第09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1044年,是北宋仁宗慶歷四年。這一年,范仲淹在岳陽樓上寫下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而蘇東坡才七歲,剛剛開蒙不久,還在四川眉州的蘇家老宅學著讀書認字。東京汴梁的朝廷中呢,已經作了二十二年皇帝的仁宗皇帝趙禎心頭放下了一件大事。

十多年前,西夏的元昊放棄了中原皇帝「賜」給他的漢族皇家姓氏李姓和趙姓,又說宋朝仁宗的年號「明道」中的「明」字犯了他父親的名諱,所以乾脆不再奉宋朝年號,設壇自封為帝,稱自己是「青皇帝」,和中原的「黃皇帝」平起平坐。宋朝發兵去討伐,打了幾仗,卻也各有勝負。後來,宋朝和西夏感到打下去不是辦法,勞民傷財又沒有好處,所以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議: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元昊取消帝號,對宋稱臣。宋朝每年賞賜夏國銀、絹、茶折合二十餘萬?@白銀;重新開放保安軍和鎮戎軍高平砦榷場,並同意夏使至京,可以就驛買賣;允許夏自置官屬,不需申報和批准。西夏對中央稱臣,保住了宋朝朝廷和皇帝的面子,卻得到了很多實質的好處。

仁宗趙禎心中何嘗不明白不窩火,但他父親真宗趙恆1005年也和東北的遼國簽了檀淵和約,趙禎不會不明白,宋朝的國勢不像從前的王朝,可以對周邊民族表現出強勢。現在東北有遼國,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能安定一邊算一邊,保住面子已經不錯了。

朝廷暫時安了心,但還有不安心的人。話說江西這個地方大概在宋朝時地氣很厚,出了不少名人。以修水人黃庭堅為中堅,宋朝文壇就有「江西詩派」的一脈人物。但北宋一朝,江西出的最顯赫的一位人物,要數臨川人荊國公王安石,這臨川,就是今天的江西省撫州市。

王安石生於1021年,1042年,也就是仁宗皇帝和元昊簽了和約的第二年,他剛剛21歲就考取了進士,可算是少年得意。以前說過,唐宋時期,考取禮部的進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資格,是否能做官,還要參加吏部的部門考試再說。王安石通過考試後,被中央派去淮南府當簽書判官(後來蘇東坡則是被派去鳳翔府當簽書判官)。簽書判官是對剛剛進入仕途的年輕官員的磨練,像學徒一樣跟著長官學習接觸政治,同時也顯示中央在地方政治中的存在。

按照宋朝的慣例,中央年輕官員在地方「鍛煉實習」結束後,通常是再參加一次書面考核,就調回中央擔任各部門的官職,即京官。王安石偏偏是個例外,他沒有回京,直接從淮南調去鄞縣。他在鄞縣動手修築水利,貸穀給老百姓作交易。用今天的政治術語來說,就是「搞得有聲有色」。後來從鄞縣提升到舒州做通判。

宋朝是重文輕武的國策。重文,從思想上來說,是崇尚儒家的修德修文,大家都寬袍大袖過日子,刀啊槍的不要想太多,法啊刑的也不要太執著。但王安石是個很重實際的人,他文章詩歌寫得好,但做事不在乎「君子不器」之類的教喻。所以就和時代氣息「不和諧」。宰相文彥博不太喜歡這個年輕人,覺得他鋒芒太露,做事太功利,如果提升他,會導致「激奔競之風」。

王安石脾氣也很硬,乾脆放棄了回京的機會。甚至還以他祖母年紀大了為藉口,打算辭職回家。還好他碰上了好人歐陽修。歐陽修作諫官,說,王安石還是需要俸祿來養家的,在中央說了很多好話,把他調到常州當知州,從常州一路調,終於調回京城的集賢院。歐陽修後來還提拔了蘇東坡,他的為人寬厚於此可見一斑。

這是仁宗嘉祐三年的事了,1058年,37歲的王安石回到中央。讀者要記得,歷史總有很多交叉點,王安石回京的這年,年輕的蘇東坡已經長大成人,考取了進士,正要從眉州出發,來京城參加吏部考試。說回王安石,他有些一遇風雲化作龍的味道,剛回到中央,就洋洋灑灑地給皇帝寫了一封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翻出仁宗皇帝趙禎耿耿於懷的事,點明宋朝先後和遼及西夏簽訂和約的無奈,就在於國家財政匱乏,邊疆敗壞,官僚體制因循守舊,人才缺乏。字裡行間露出了變法的意思。但他的意見沒被採納,仁宗去世後,又過了短暫的英宗朝,王安石都沒被中央政府放在眼裡。他的轉運是在神宗朝。

話說神宗趙頊還沒登基時,還在地方當他的王子,他身邊有個秘書叫韓維,這韓維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他有時和趙頊說起一些政治上的看法,說得很好,趙頊聽了就稱讚。韓維說,這不是他的話,而是王安石的。從此趙頊心中就有了王安石這個人物。他一當上皇帝,馬上就命王安石當江寧知府,幾個月後就調回京城作翰林學士和國務秘書。熙寧二年,神宗趙頊拜王安石為相。從此改變了包括司馬光、蘇東坡等人命運,甚至宋朝命運的變法運動揭開了大幕。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