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宰相王安石的“宁波经验” (上)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9.23
【版次】第A11版 (宁波记忆)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编者的话2007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本年度第五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此次加息,旨在加强货币信贷调控,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大宋年间的王安石。当时,他推行“贷谷与民,立息以偿”办法,颇有些我们今天分期付款买房、买车意味。而他当年一系列变法的前期试验,就是在鄞县做县令时。本期“宁波记忆”,我们就推出记者刘芳查考采写的《大宋宰相王安石的“宁波经验”》,以使广大读者更加了解历史名人与宁波的关系,宁波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本文分上下两篇两期刊载,敬请读者关注。本版图文刘芳《宋史?王安石传》这样记载: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加上后人句读的标点,史书上只有短短的四十个字,但却记录了王安石在宁波三年的政绩。那么,王安石在宁波究竟都做了些什么?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宁波市民。叶女士退休之前是一名会计,她说她只知道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但不知王安石还在宁波当过县令;机关退休的辛女士说她知道王安石当年在宁波做过县令,不过王安石在宁波做了什么她一概不知了。徐先生在某培训学校做管理工作,他说自己在书上好像读过有关王安石在宁波的相关文章,只是几句话一笔带过,具体王安石在宁波做什么也不太清楚。在记者采访的市民中,有一半的人不知道王安石在宁波呆过,而另一半人里大多数人不知道王安石当年在宁波究竟做了些什么。王安石对宁波到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宁波大学教授徐定宝。现在,就请徐教授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大宋年间,走进王安石在宁波的三年时光―――A.青年才俊铭志鄞县公元1041年,也就是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被后来的文学史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21岁了。这一年,王安石从老家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出发前往京城赶考。1042年,王安石通过大宋仁宗朝殿试而高中进士金榜。王安石出任的第一个官职叫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简单点就叫淮南签判。当时工作地点在扬州。王安石在扬州三年的工作时间有点类似今天的试用期阶段,因为他在扬州呆上三年后还要经过上司的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回京述职。而能否留到京城做官还要经过一场考试。1045年,王安石的上司韩琦对王安石考核还算满意,所以1046年初,王安石就来到京城述职。当他后来的政敌司马光等官员都想留在京城做京官时,王安石却没有参加馆阁考试(类似今天的复试),他的志向是要从基层做起。于是1047年,王安石走马上任鄞县县令。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二十五年,秦国的将军王翦等率兵平定了属于楚国的江南一带,降百越之君,以吴、越地为会稽郡,设郡治于吴,也就是今天江苏省的苏州,在现在宁波市境内设置了鄞、??、句章三个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建制正式开始它的历史近一千年后,古宁波―――鄞县,迎来了一次变革。后来,有史家称,毁誉参半的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变法的试验田正是鄞县。如果此说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推断,发生在一千年前载入中国史册的北宋神宗时期的那次著名的“熙宁变法”,正是肇始于宁波。而可以肯定的是,宁波让王安石最早看到了时政的流弊和民生的艰难。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今鼓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那一年,王安石27岁。这位大宋王朝的青年才俊,在铭中表示了他对“人亡政息”的焦虑和思考,还有要如刻漏那样“勿棘勿迟”而勤于政事,报效朝廷。王安石刻漏作铭,实际上是写下了一篇决心革弊维新的誓言书。于是,鄞县便成了王安石改革北宋积弊的试验田。B.大宋宰相的“鄞县经验”作为鄞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王安石初来宁波时,正赶上大旱,而宁波的河流渠道因为年久失修,大都不通畅。看着这个富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宁波,老百姓们却遭受如此严重的旱灾,王安石心急如焚,十二天里,他走遍了鄞县“东西十四乡”,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王安石发现造成民不聊生的直接原因在于那些贪官污吏整天中饱私囊。“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王安石在《杜学士言开河书》中这样写道。因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下属到农民中去做宣传,挨家挨户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开渠、修渠、通渠中来。为了宣传达到更好的效果,他还亲自到桃源和清道两个村去做宣传发动工作。“县长下乡到我家”,鄞县老百姓从前碰到的官,都是高高在上,多少年没碰到这样一个亲民爱民的好官了,因此大家对王安石夹道欢迎,并积极地投入开通渠道中来。在王安石的带领之下,老百姓们不畏艰苦,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还沿东钱湖筑起七堰九堤,大大提高了东钱湖的蓄水排灌能力。今鄞县梅湖塘高湫山脚“小斗门”,就是王安石时建造的。当时王安石在鄞县开通了很多渠道,为后来他推出的“农田水利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水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老百姓们因为连年受灾再加上当时地主们的盘剥,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那些放高利贷的地主就等着老百姓过来借钱,他们收利,借的利息比原借的钱数不知道翻了几倍,到最后田押给地主了不说,还不得不卖儿卖女给人当奴役来还债。为了不让老百姓再受盘剥,庆历八年(1048),王安石在鄞县率先推出“贷谷与民,立息以偿”的政策,也就是把县府的存粮以低息贷给老百姓,秋天粮食下来了老百姓再还钱。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老百姓被剥削的问题,也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正如今天银行的各种信贷模式。这应该是国家银行较早的雏形,只不过王安石信贷的不是大宋的年号钱和“御书币”,而是粮食。今天,以“大历史”著称的史学家黄仁宇这样评价王安石:“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作为后代的史学家黄仁宇道出了王安石可贵的尝试和贡献。这里我们如果把王安石比做金融家的话,那么他还是个很好的理财专家。比如,他反对两浙转运实施“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的做法,认为捕盐不仅不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成为“盐贼”。王安石批评当时的国家财政部门,光把眼睛盯在老百姓身上,从老百姓身上揩油。北宋经济上之所以这么贫困,一是因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大多都是贪污受贿,挥霍无度,二是政府也不知道扩大物资流通的范围,应该多开发自然资源,开矿兴业。王安石这一理财观念使他从重农抑商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他在鄞县形成的理财见解,也正符合后来宋神宗的想法,“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所以后来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为了能治理好鄞县,尽量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他把老百姓按户分组,十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各级都有保长。这样,编户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即便发生什么恶劣性质的案件也好侦破了。当时光象山就设了32个保。方便了管理,整个鄞县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