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王安石果真不近人情

王安石果真不近人情

作者: 出版日期:2011.12.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新商报

【出版日期】2011.12.10

【版次】第36版(读评·史说)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锦绣文章后面,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尚未显贵之时,王安石至勤至俭,“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有时过于变态,连人带衣臭气熏天,竟然被推为贤达,王安石赚大了。唯独苏洵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若说王安石奸佞邪恶倒也未必,但不近人情却是一点不假,《宋史·王安石列传》里就是这个基调。

王安石品行节俭,不贪利,却贪功名。名声不显时,专与韩、吕两大名族中的三人交往,反复使用欲擒故纵的辞官不就法,炒作很成功,好比诸葛亮身在茅庐白衣一个,当世奇人的名头却满天下传扬。

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这是他求取功名的途径——变法。要变法,就要爬到权力巅峰。上万言书给皇帝,畅谈财经改革思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后来为相,他的执政措施基本不离此宗。可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一则,平民只负责出财,却没资格花销,官与民之间原本只有税和役的关系,青苗法一出,朝廷变成放贷者,双方形成新的债务链,收天下之财的财经政策真的实现了。

北宋重文人,文官执掌实权,读经史出身,皆有“济苍生”的政治理想,甚至演化成深入骨髓的宿命,当然看不惯盘剥小民的新法,但凡有一丁点儿正义感的文官,一旦看清王安石新法的实质,基本都变成反对派。

面对反对者,王安石怎么办呢?变法之路障碍多,王安石不绕开、不跨跃,就使一招——全部搬开,这种推土机式执政方式和能力极其罕见。

凡上言反对新法的大臣、官员、台谏、朝士,王安石就给他们戴一顶“朋党”大帽子,然后请他们走路。权力顶峰上那个孤家寡人最怕朝臣们团结合作——形成“朋党”,借此攻击,绝对击中软肋。无论关系远近,王安石得皇帝撑腰,摆出一人挑战天下的战斗姿态,变法八年,他一直就这么威风凛凛的,百分之百地不近人情。

于王安石有知遇举荐之恩的欧阳修请求退休,冯京建议挽留,王安石怒斥:“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王安石无情无义不止于此,吕公著、韩维是帮他树立声誉的人,文彦博是推荐他的人,富弼、韩琦是曾追随他的人,司马光、范镇是与他友情深厚的人,因政见不合,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排挤他们,比皇帝还孤家寡人。

王安石是文官里的异类,如此不近人情的内核就是刻薄寡恩,导致他成为无情无义的政客、睚眦必报的小人。

有一次,王安石策马入宣德门,一卫士出言呵止,误触宰相霉头,王安石很生气,“上章请逮治”。御史蔡确为卫士辩解职责所在理应呵止,皇帝还是杖打了卫士,就这样王安石还不依不饶呢。

王安石性情暴戾,不止对反对派下手狠辣,对皇帝也是动不动以撂挑子相威胁。神宗皇帝也是着了魔,对他格外优容。熙宁七年因两位太后出面干预,王安石被罢为江宁知府,熙宁八年官复宰相诏书一下,王安石即倍道而来。但,他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依然脾气躁烈不容人。

变法无话可说,变之目标和怎么变就不同了,王安石心中无民、眼中无官,他的变法是为了个人功名。文人士大夫阶层看明白了,像欧阳修、苏轼等怀抱济苍生信念者,干脆选择退休或外放,道不同不相谋,薰莸不同器,香草不肯与臭草混在一块儿。

苏洵真是独具慧眼,王安石的确很邪门儿。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