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驱悼王安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9.07
【版次】第10版(三评周刊·史海新煲)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文/东卿
从仁宗时代的繁华似锦,到徽钦二帝的靖康之难,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过了百年时间。很久以来,它的亡国报告书,都由王安石背负罪名,直到近代,才有了180度的转变。
庆历元年,20岁的王安石进京应试,他那篇锦绣文章,被初定状元卷子。然而,一句“孺子其朋”,让仁宗紧皱眉头,觉得文笔冷峻,不对自己胃,便降到第四名。他却平静赴任:淮南签判。也就从那一天起,在地方呆了25年,并开始了改革试点。
直到1067年,宋神宗继位。此时的北宋,已面临内忧外患的夹击。《东京梦华录》记载:“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清明上河图》画的繁荣,想来多是些脆弱的表象:国库没有余钱,一年挣了多少,也就花了多少;辽、西夏、金,侵扰与劫掠,无一日安宁,开战也好,求和也好,都系于钱财。
20岁的神宗,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当他还是太子时,就对王安石的万言书推崇备至,现在,他急不可待地召王安石回京。那一夜,神宗急切问:天下怎样才能大治?王安石答道:先要选对施政的策略。神宗又追问:唐太宗的政策怎么样?王安石反问:陛下应效仿尧舜,何必要学唐太宗。
1069年的北宋,变成了他改革的舞台,官拜参政知事(宰相),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变法本质就是国家干预经济,达到聚富于国的目的。青苗法,官府是农民的借贷银行;市易法,衙门做起了垄断生意;均输法,朝廷要进行中央采购;不得不惊叹,王安石的思想和政策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
变法把北宋拖进党争漩涡:一边是“熙宁新党”,但除了王安石,简直乏善可陈;一边是“保守旧党”,不仅有司马光、苏轼这样社会精英,还有文彦博、韩琦等旧臣。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性格里的固执,发展成盲目的狂热,使他不见改革弊端。比方说青苗法。官府低息贷粮给农民,秋收后农民按息还粮。等到农民还贷时,一算利息好家伙,竟是原息35倍!改革至此成了一个灰色幽默。罢相、复职、再罢。终于他又回到江宁,并在那里抑郁而终。
【名臣存照】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