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与“钱荒”
【作者】 罗明勇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钱荒 翰林学士 货币需求量 钱监 神宗 熙宁 下级官员 参知政事 战争赔款
【出版日期】2004.07.0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北宋神宗时期(公元1067-1085年),朝廷大量铸钱,翰林学士孔仲平有诗写照当时的空前盛况:“三更趋役抵暮休,寒呻暑吟神鬼愁。从来鼓铸知多少,铜沙迭就城南道。”据史载,自熙宁3年(1069年)起,朝廷在全国各地设铸钱监26处,岁铸铜钱五百多万贯,铁钱80多万贯,钱监及铸钱数量均居列朝之首。但《宋史·食货志》却称神宗时期“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铸量如此巨大,为何还闹起钱荒?这就不能不说起王安石变法。 $$公元1067年,时年20岁的赵顼即位,改元熙宁,这就是神宗皇帝。赵顼雄心勃发,一意要收复契丹和西夏占领的国土(其实占领发生在宋朝成立以前),视政之初,他对宰相文彦博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备边府库不可不丰。”保守的重臣们反对用兵,宰相富弼毫不容情地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年轻的皇帝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级官员身上。经近臣韩维引荐,1068年4月,江宁知府王安石授翰林学士,被召越级入见皇帝对策。谈话深得神宗赏识,稍后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条陈朝政积弊,国势危情,这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百年无事”札子深深震动了神宗,坚定了皇帝的革新信念。九月,王安石出掌三司条例司(负责财政税制变革谋划),专务“经画邦计”。次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即副相)兼三司条例司主事,变法自此开始。 $$变法初期,城乡经济大为发展,商业繁荣客观上增大了货币需求量。另外,宋朝开支远比以前各朝浩繁,仅军费及战争赔款支出就超过唐朝全部财政支出。按神宗时的价格折算,每年支付又在1500万贯以上(注:熙宁时,银1两约折铜钱34贯)。 $$熙宁九年(1078年),经过8年变法,朝廷府库空前充盈,当年仅免役钱一项就收入20414453贯,支出6487688贯,实存宽剩钱(即结余)13926765贯,宽剩率达68%,远超过以往20%之数。是年,神宗改元元丰,意蕴国库丰足,万象更新。并于元丰四年、五年与西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取得了收复河湟(陕西、甘肃、青海一带)故汉地二千里的大胜利,同时,对北方劲敌辽国也开展多次规模不等的攻击,频繁的战事破耗费了大量钱财。国家铸钱大部分都用在了军队及战事支出上,投放于民间实际流通的不多。 $$此外,宋朝官吏冗滥,元丰时,多达42阶的官吏已达43000多人,而且宋朝官吏多兼职,“有一身而兼十余俸者”,庞大的官俸与行政开支也需要大量现金进入社会流通领域,为此,北宋政府扩大了银绢和缗钱的铸造,并把全国银铜矿收归政府。 $$宋初朝廷实行“钱禁”政策,规定铜钱不得毁铸为器或携带出境,凡毁铸者至少杖二百,出境超五贯者抵死罪,目的在于稳定金融,抑制辽国与西夏等敌邦发展经济。熙宁六年,王安石引荐郑侠掌理财政,郑侠提议废“钱禁”获准。解除钱禁的弊端在元丰年间显露无遗。辽国和西夏自身货币短缺、造铸能力 $$低下,便大批引进和行使北宋铜钱,一度形成“边关重车而出”的局面;日本、朝鲜因铜源缺乏,铸钱不足,大量籴米换中国铜钱,每每“海舶饱载而回”;西南地区一些小国因缺少铜钱,也大量以香料、药材、象牙等物品向宋廷换取。铜钱大量外流,导致宋朝国用日耗。据日本泉学家小川浩先生所著《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一书归纳,仅流入日本的熙宁、元丰小平钱就有256种版式,称得上蔚为大观。 $$民间本就缺乏铜材,“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用可获利五倍。”铜价高于钱价,钱禁解除后,废止了原有的禁止毁钱铸器等条款,“民间销熔无复可办”,造成民间毁钱成风。民间开始大量囤积铜钱,匿钱不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广铸”与“奇缺”的矛盾了。 $$“钱荒”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滞步不前,加深了宋朝的积弱之势。及至哲宗即位,废新法,采取削裁壮丁、恢复钱禁、罢废钱监、减少铸量等措施,“钱荒”才逐渐得以消退。神宋时期的“钱荒”虽严重,但鼓铸甚巨,目前存世量极大,而且由于各钱监铸钱式样的不一,以致形成众多的版别,颇有收藏价值。
- 1、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辨伪 作者:邓小南 年份:1980
- 2、谈司马光出知永兴军 作者:宋衍申 年份:1988
- 3、冯京墓志考释 作者:蔡全法 年份:1987
- 4、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作者:星明 年份:1991
- 5、司马光与苏轼 作者:颜中其 年份:1987
- 6、简论司马光的经济思想 作者:虞祖尧 年份: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