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之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9.25
【版次】第A5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陈贤虎
王安石儒学功底深厚,诗、文俱佳,年轻时,怀天下抱负,写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痛陈时弊,图谋变法。对此我辈只能高山仰止,有诗为证: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王安石为人耿直,当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几个丧心病狂的小人将苏轼往死里整,王安石完全可以置身事外,或者装聋作哑,可他在决定苏轼生死的关键时刻,还是勇敢地站出来仗义执言,终使苏轼从轻发落,化险为夷。对此我肃然起敬。
作为历史上少数能影响国家命运的政治文人之一,王安石变法革除积习,以“天命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大无畏精神特立独行。但在变法中,他既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刚愎自用,又不善于团结各方面力量求同存异,树敌过多,致使朝臣长期互相倾轧。王安石因他的偏执性格终失大业,让人不胜唏嘘。
“保守派”领军人物司马光,年长王安石三岁,两人自小就是好友。司马光因为担心变法会引起朝政混乱而断然阻止新政,但念与王安石交情,曾数次写信劝其调整治国方略,王安石执迷不悟,看一条驳斥一条,以至于两位昔日的心腹之交始而唇枪舌剑,继而大张挞伐,最后两人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
苏轼本与王安石惺惺相惜,他并不反对改革,但希望改革能稳步推进。王安石变法本想从地主手中夺利,以图减轻农户债务,但实施之后,地方官吏为了政绩而强行摊派,并暗中加息,结果遭致农户逃亡。苏轼曾向王安石建言,但王安石根本不予采纳,两个大才子也因此成了冤家对头,一度冰火不相容。
王安国是王安石弟弟,他既为兄长的孤立处境担忧,也并不赞同兄长的变法,屡次写信劝说无果,见面又话不投机,不欢而散,索性加入司马光的阵营。
苏辙和程颢,本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改革战将,但苏辙反对王安石“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均输法而辞官而去,程颢又因上书对存有缺陷的青苗法不满,而被王安石踢出了自己的队伍。
……
性格决定命运,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由于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如范缜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如此众叛亲离的变法,焉有不败之理。
变法并非儿戏,“带着镣铐跳舞”,必将触犯既得利益集团,如果只有和反对派斗争的决心,而无四两拨千斤的巧力,只是不知高低深浅地率性胡来,而没有驾驭复杂局面的历练,这场改革大戏一上台就预示着失败的结局。戴尔·卡耐基在《人脉即财脉》一书中写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自古驱民重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固然忠勇,但没从自己身上检视变法为何失败,正如在他题写的《登飞来峰》诗中所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