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刘绍喜:从普通农民到木材大王

刘绍喜:从普通农民到木材大王

作者:杨得志 出版日期:2000.11.12 点击数:0

【作者】 杨得志

【报纸名称】:中国青年报

【出版日期】2000.11.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刘绍喜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 世界地图:红色箭头从非洲、美 洲、欧洲及亚洲的缅甸等指向我 国汕头的,是原料采购图;红色 箭头从汕头指向世界五大洲的, 是产品销售图。从国外进口原 木,加工成高档木制品再出口。 一个年仅36岁的特区农民,10 年间从白手起家变成了中国的木 业大王。$$ 刘绍喜原是广东省汕头市澄 海莲下镇的一个普通农民。80年 代初,刘绍喜全家3代8口挤在 一间只有18平方米的房子里,吃 穿问题经常困扰着家人。由于家 庭贫困,刘绍喜高中未毕业就回 家务农。1987年,奶奶生病欠下 4300多元债。无奈之下,刘绍喜 开始想办法挣钱还债。这年,他 借来800元,搭起木工棚,建起 了一个简陋的家具加工厂。$$ 刘绍喜把每块木地板都当成 艺术品来加工。没有知名度,就 不收钱求人家试用,一年后如果 满意再结账。就这样,一传十、 十传百,刘绍喜的客户多了起 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 深圳的建设步伐加快了。敏感的 刘绍喜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 建设中看到了商机:有楼就有与 之配套的木产品需求,对于木材 加工业来说,这是一场春雨。刘 绍喜果断将全部积蓄投入到木地 板、木墙板、木家具等的生产 和深加工上,组建了宜华装饰 木制品有限公司。他先后投资2 亿多元,从德国、美国引进一 流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 效率,使木材利用率提高了 20%,宜华的产品成为国际市场 的畅销品牌。$$ 木制品的生产需要大量木 材,刘绍喜以过人的气魄把目光 投向了全球。缅甸、越南的深山 沟壑,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处处 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细致的调 研和论证,刘绍喜在非洲、美洲 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原始森林中 建立了自己的木材基地。同时, 也没忘记在国内兴建自己的木材 生产基地。他一包就是一整座山 头,根据树龄逐年开发。为了可 持续发展,无论在哪里,刘绍喜 都坚持一个原则:“砍一棵树, 补一株苗”。他还投资1000多万 元,在广东北部山区种植了10万 多亩速生丰产林。$$ 今天,原材料全部进口,产 品80%以上远销海外,青年农民 刘绍喜已经将他的加工厂打造成 一个“两头在外”的宜华集团。 集团共拥有几十个国外分支机 构,涵盖了从木材进口到深加工 的各个环节,总资产超过13个 亿,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企 业和全国出口创汇500强企业之 一。$$ 刘绍喜始终没有忘本。他自 己依然十分俭朴,但对社会公益 事业却极为慷慨。几年来,刘绍 喜为兴学助教、公路建设、抢险 救灾等公益事业捐资达2000多万 元。$$ 今年8月21日,宜华企业集 团召开党委成立大会。已经有14 年党龄的刘绍喜,第一次以党委 副书记的身份走上讲台,做了题 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的工 作报告。$$ 刘绍喜对记者说:“既然共 产党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我 们办企业也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 展,用先进的生产力为社会创造 财富,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 致的。”$$ 这就是刘绍喜,一个特区农 民写就的传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