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田野出秀峰 质朴见真淳-□刘绍本

田野出秀峰 质朴见真淳-□刘绍本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5.2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出版日期】2010.05.2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青年作家樊秀峰,出生在“十年动乱”初始的岁月,又学习和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下半期读大学的时候,我正在那座学校的写作教研室任教,对于每个年级里喜爱写作并且业绩突出的学生,都留有印象。樊秀峰对写作课的学习是用心刻苦的,他的练笔成果不时地得到师生们的赞许,但他从未停步歇息,课上课下,一直在散文这片土地上勤奋地耕耘着。 大学毕业以后,他长期在省直单位工作,整日里办公、拟文、做事,够忙乎的,但报刊之端时见有散文新作发表,知晓他的人读后,欣喜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谁料,就在他毕业20年的时候,竟汇积和捧献出这部《村上的事》散文集,厚厚的一本子,得有三十多万字吧。这些散文的笔触异彩纷呈,却总是“万变不离其宗”:聚焦在生他和养他几近二十年的太行山东、华北平原上的莲花营村。那都是些牵连着心肝肺腑的村上事端:村里村表的风貌,民丰物阜的风物,四季异样的风景,沿袭人际的风情……简直就是乡土的工笔“浮士绘”。作者执笔落笔时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体察得到,那是至诚和恭敬的。因此带动着我这个先睹读者也都静心默诵着,眼前莲花枝叶田田,朵朵馨香灿烂。同时,比起别位读者更添了一道心思:这些散文“功课”千万不能尽堆些游戏之笔,让明眼的众家连授业者一块抱怨。可是一路读下来,心情开释,作者无愧为家乡热土养育的忠孝儿女,同时也无愧于传道授业于他的母校学苑。 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无论是年长或是年轻些,总是要依靠自己的记忆来写作的。樊秀峰在这部散文集中就写有一篇标题为《乡村往事》的代表性文字,开篇就疾呼着:“小时候的事情,多么的令人难以忘怀啊!”文内叙起:“我一直在乡下长到了十九岁,然后就考上了大学,来到了城市。乡村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也是我灵魂深处的一座永远郁郁葱葱、枝叶婆娑的家园。”那么,蕴藏中的记忆又怎样呢?接着宣称:“那些蛰伏在心中某个地方的有关乡村的往事,一件件都镀着旧日的暖暖的时光,不经意间只要稍一触动,它们就会一下子醒来,惹动我心中绵绵不绝的人生况味。”看来,如何储存自己的记忆,又如何打开自己的记忆,对于散文写作尤其重要。 如果时间过得久了,等我们翻阅自己的记忆时,猛然发现,所有的内容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删除了,清空了,格式化了;或者更多的内容被越飞越高的玄想泡沫架空了,虚幻了,飘缈走了……那么,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是的,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记忆,被现实生活所制约,应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格外得到珍重的。 樊秀峰就把自家村上的事情毕现无遗,写了个“底儿掉”:从村里的地,地上的树,树上的鸟;到村里的房,房里的人,房外的墙……都成了记写的爱物,钟情的瑰宝。笔下坚硬的有捶板石,柔软的有新棒子面儿,父母把当年收获的玉米磨成细粉送来让尝鲜儿。这可不是在摆列,而是在尽数家珍,纵情歌咏,那正是广众民生的实景,时代辉光的底色。作者经历了,记存了,并且在此泼墨抒发了。 难能可贵的还不止于此,樊秀峰这些散文作品更透出一种精神存在,一种“文以化成”的朴素、温暖、敦厚的生命情怀,一种溢满人文关怀的人生感悟。这样,读着村上的事,收获的却是感染力和洞察力。因为,散文的文化精神不仅仅是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和永恒,更应着力于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弘扬与重铸。所以,樊秀峰笃信散文创作的良知应该是对核心价值的守望,要体现出崇高的生命价值和精神风骨,要从审美的愉悦和激动中,从心灵的感应和共鸣中,引领和提升着人们朝向精神高地不断攀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