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吴冠中先生 □刘绍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7.15
【版次】第07版(花桥休闲)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真的不能相信,我尊敬的吴冠中老师已经离开人世走了。真的不能相信,一代大师燃烧的炽热的艺术生命之火已经停息了。
在我的心目中,吴冠中先生永远是那样的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言词犀利,思维敏捷,充满了睿智,一点也不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对于艺术他有着如同梵·高一样的痴迷和激情,对待人生有着如金子一般的信念和水晶般的坦诚。老实说,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大师已经凤毛麟角,但吴冠中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一个。
吴冠中先生创造了当代中国画坛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是二百年来第一个入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中国人。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收藏其巨幅彩墨画《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他作品总成交额达17.8亿元,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10余种,他先后向社会捐赠作品数百幅,市场价值超过数亿元,他是画家,也是散文作家,更是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先生是伟人。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
2006年冬天的那一幕,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从桂林赶到北京参加母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六十周年校庆。在刘巨德伉俪的引荐下,我有幸拜见了一次吴冠中先生。没想到,这次拜见,让我感到了两个“意外”。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到过吴先生的家了。在我的想象中,吴先生现在这么有名,画价卖得那么高,其住宅不说是豪宅,也应该是有相当规模和等级的。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竟住在北京方庄一栋极其普通的公寓楼内,居室也就不过数十平方米,其陈设的简朴令我惊讶。相对于当今社会某些画界大腕的争相比豪宅、比炒作、比派头的奢华浮躁现象,吴冠中先生对生活的低要求简直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我们常常惊叹吴先生语出惊人,是反潮流的,殊不知吴先生首先在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关系上就是反潮流的。在生活上,他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最平凡的人。
与吴冠中先生约定的时间就是一个小时的交谈。我赶紧打开我带去的白描写生长卷《叠彩远眺图》。这是我1985年调到桂林时在叠彩山上画的一幅全景白描写生。画幅有50厘米高,近5米长,把桂林市的东西南北中都囊括其中,尽收眼底。我没料到的是,吴先生已近90高龄,还是那么认真地一笔一画地仔细观看我的作品,一边看,一边讲,赞美他认为画得好的地方,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他认为不足的地方。我从内心由衷地感动。一个画家创作一幅作品,犹如生孩子,最渴望的事就是盼望知音,希望观者进入画中,感知创作者的艰辛。作为我的老师和前辈大师,吴冠中先生直抒己见,坦诚交谈,这种对艺术的真诚和对后学者的关爱,永远成为推动我孜孜不倦追求艺术真谛的原创动力。
吴冠中先生还为这幅画专门题词。事后刘巨德告诉我,这对吴先生来说,也是破例的。这是我收获的第二个“意外”。
然而与吴冠中先生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1981年。那一年,中国美协和云南省文化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云南十人画展”,我是参展者之一。《美术》杂志在展览期间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吴冠中先生在会上发表了“美术的立国之本在于美”的著名论断。他说:“美术作为一个独立国,有两个强邻压境,一面是文学,一面是摄影,你要讲构思、主题,你搞不过文学,论形象逼真你搞不过摄影,这两大友邦压境,我们几乎没有立国之本。美术的立国之本在什么地方?立在美上。我们要以美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美来提高人民的情操。云南十人画展就是以绘画手段,以美来吸引人的。”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一味强调政治主题决定论而长期忽略艺术形式的状况而提出的“形式美”问题。这一振聋发聩的意见对于当时参展的云南画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之后,我与蒋铁峰等就成立了“云南现代重彩画会”。我们高举“唯美”的大旗,以关注人的生命体验为精神显现,看重愉悦视觉的装饰功能,强化视觉审美的形式美感,创立了“云南现代重彩”这一新样式,并于1982年在香港大会堂成立廿周年之际举办了“现代重彩画展”。
由林凤眠开创,吴冠中先生继之发扬光大的中西结合之路开启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光辉历程。在我们痛切悼念失去吴冠中大师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继承吴先生的艺术精神,深入研究其流传下来的这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沿着他所开拓出来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吴冠中先生,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