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乡村校园里处处都有“刘绍玉”

乡村校园里处处都有“刘绍玉”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4.1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都市时报

【出版日期】2013.04.19

【版次】第(A34)版(“中国梦·昆明路”昆明追梦三部曲(一))

【入库时间】20130430

【全文】

团结街道办雨花小学的孩子们享用着午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都市时报记者 王中杰

团结龙潭中心学校妥吉分校的学生给学校饲养的孔雀喂食都市时报记者 程权

雨花小学,当天的午饭有炒洋芋和番茄炒鸡蛋

午饭时的食堂也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都市时报首席记者李鸿睿记者程权

作为西山区勤工俭学的先行者和践行者,永靖中心学校校长刘绍玉20年来所做的工作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推广,形成了“三个一工程”。这项工程在西山区农村学校的全面推开,也正是刘绍玉希望看到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安心上学,不被家庭条件所困扰。

今天,不同学校的“刘绍玉”们,凭着自己的奉献精神,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将“三个一工程”办出了特色,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势头。目前,这项工程已在西山区的8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全面开展。

学校里的微型“动物园”

各校养殖的动物,种类也出人意料:孔雀、山羊、兔子、大鹅,甚至还有鸵鸟。一些学校的养殖区俨然是一个小型的动物园。

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山区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中,必定有劳动课。寄宿制小学的劳动课不仅和体育课一样在户外活动,学生们更可以亲自喂养学校养殖的各种动物。而各校养殖的动物,种类也出人意料:孔雀、山羊、兔子、大鹅,甚至还有鸵鸟。一些学校的养殖区俨然是一个小型的动物园,菜地也按照花园的样式,种得整整齐齐。

4月2日,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团结龙潭中心学校妥吉分校五年级的学生们上了一堂有趣的劳动课。这节课的内容是给学校养殖的动物喂食,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孩子们排着队穿过操场,来到了学校的养殖区。围栏里的两只成年鸵鸟见到一群孩子前来,立即走到围栏边上,盯着孩子们不断踱步。孩子们被鸵鸟瞪着大眼睛的可爱样子逗乐了,纷纷拿起准备好的菜叶喂给馋嘴的鸵鸟。班主任和饲养员则在一旁叮嘱:“小心指头!手不要伸到围栏里去!”

这节劳动课上,老师安排学生们给鸵鸟、兔子和孔雀喂食。动物们似乎也早已熟悉了这些经常来喂自己的小同学,双方谁都不拘束,学生递上食物,动物们就毫不客气地吃起来。

这个养殖区是顺着学校的围墙建起来的,与教学楼相隔绿化带、足球场和操场。与很多人想象中的遍布污渍、异味浓重的景象截然不同,妥吉分校里的养殖区干净、整洁,就像一个小型动物园。这里养殖了11只鸵鸟、8只孔雀、70余只野鸡、20余只火鸡、6只珍珠鸡、50多只肉鸡、10只兔子、3头野猪、10头家猪。在这里不同种类的动物被分开饲养,笼舍沿着围墙建设,绝大多数的动物笼舍是用铁栏杆和塑料网隔离起来的,在不同种类的笼舍前还挂有写着动物学名、原产地等详细信息的牌子。动物笼舍的地面大多铺有碎石,有的则被硬化,很难闻到异味。

不过,这里绝不仅是“动物园”,动物们最终都要被送去宰杀,供给师生食用。如今,龙潭中心学校妥吉分校学生食堂的肉类自给率达80%,学生顿顿都能吃到肉。

与龙潭中心学校妥吉分校养殖的动物不同,团结谷律中心学校律则分校饲养的则是80只鹅、50只鸡和8头猪,而在谷律中心学校的其他寄宿制分校,还养了几十只山羊和其他动物。

为何养了普通的鸡、猪还不够,还要养殖孔雀、鸵鸟、野鸡这类动物园里才有的动物呢?对此,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三个一工程”要想实施好,一定要尊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团结谷律中心学校的李耀杰校长认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需要考虑到周边的降雨量、植被、地形、气候等因素。学校

在山坡上,周边适合养羊,那肯定就得养羊。

妥吉分校主任李昊表示,之所以养殖孔雀、鸵鸟、野鸡、兔子这样可爱的动物,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有的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平时很少进城,学校购买这些动物,就可以让学生不用去动物园也能熟悉一部分野生动物。这不仅可以为学生写作文提供素材,养殖成功后更可将一部分动物出售,让学校增收,改善学生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同时,养殖可爱的动物更可以美化校园环境,活跃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兴趣。”

在因地制宜原则指引下,各学校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种植、养殖计划。龙潭中心学校妥吉分校因为那座小型的“动物园”,成为实践“三个一工程”较为出色的学校。也正是由于这里动物多,学校离城区相对较近、硬件设施好,每年都有城区学校的师生到此体验生活、交流学习。2012年,该校被评为了省级勤工俭学示范基地、“三生教育”实践基地。

办好食堂,让学生吃好

除了做好食材保障,学校还定期征求学生意见,改进伙食。因为味道和营养好,一些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周五都不愿回家。

“三个一工程”最为核心的就是吃。虽然目前国家给每个寄宿制学生每月补贴95元,但学生的生活开支依然有较大缺。一些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欠佳,让学生吃饱吃好,才能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的负担,学校也更容易留住学生,保证不让他们因贫困失学。因此,学校养牲畜、种蔬菜,都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吃饭问题。

4月2日上午11点50分,谷律中心学校律则分校的下课铃声响起来了。48名住校生拿着饭盒,走进了学校食堂。这天中午,学校吃的是芹菜炒肉末、素炒白菜、白菜汤,还有学校自己腌制的咸菜。该校的伙食标准是:中餐是一荤一素一汤一咸菜,晚餐是两素一汤一咸菜,保证天天有肉。

食堂的辣椒、苦菜、韭菜等很多食材,都是来自教学楼背后的几亩土地,到了丰收的季节,如果辣椒一类的蔬菜一下子吃不完,学校便要腌制咸菜。在教学楼的山坡下,是养鸡和鹅的地方。如今,学校的食材完全做到了自给自足。

律则分校的上级单位——谷律中心学校在2006年成立,下辖5个分校。目前有450个学生,其中住校生310人。5个分校都开办了勤工俭学基地,走种养结合的路子。经过多年开展勤工俭学的工作,目前,整个中心学校每年能出栏50多头猪,全部无偿提供给学校食堂使用。经过广泛开展种植、养殖工作,从2010年开始,全校产出的蔬菜和肉类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学校也免除了全部寄宿制学生的伙食费。

为了能让学生吃好,又不觉得腻味,学校还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饮食的喜好,定菜单时确保同一种菜品不会连续出现。“你要是天天做一个肉,这些小孩还不吃呢。为了保证学生的营养能跟上、愿意吃,我们想出了发放问卷的方式,吃什么,由学生说了算。”校长李耀杰介绍。

孩子住在学校,不仅免去了生活开支,晚上还有老师辅导作业。但孩子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一直是家长关心的问题。对此,律则分校的做法是,通过每学期开两次家长会的机会,让家长在校吃饭,参观种植、养殖基地。食堂办得好不好,让家长来评价。

学生的选择证明了学校的成绩。学校的饭菜因为味道和营养好,一些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到了周五都不愿回家。李耀杰回忆,2000年以后,妥排分校就有一个寄宿学生周五放学后不愿回家,孩子对值班老师说“家里的饭没有学校的好吃”。当天,值班老师将孩子送回家,并打算顺便做家访。结果,来到这名学生在高山上的家时,值班老师发现,孩子的家可谓“家徒四壁”,一家人的晚饭就是将一簸箕土豆倒入火塘,烤熟以后吃,根本没有其他食品。回来后,老师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学校领导。

“我们不能改变他家里的状况,但在学校,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吃好、吃饱,这样学生才有心思读书。”李耀杰说。

通过勤工俭学工作,学校不仅在食材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年的资金还略有结余。结余资金用来购买学生的床单、棉被,每个学期还利用剩余资金对困难学生发放每人100元的补贴。而龙潭中心学校的妥吉分校也利用勤工俭学资金,每学期都对困难学生进行补助。

“三个一工程”中,“建好基地、办好食堂,救助一批困难学生”的要求,在这些学校都已实现。李耀杰说:“通过勤工俭学解决好吃饭问题,才能留住学生。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

做好勤工俭学,靠的是交流

有了刘绍玉等人的先进经验,西山区不仅积极组织各学校召开“勤工俭学现场交流会”,更带着老师们到其他县市的寄宿制学校取经。

在龙潭中心学校妥吉分校,132名学生每餐的饮食标准为两荤一素一汤,达到了“顿顿吃肉”的标准。该校从2006年起重视起勤工俭学工作,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2亩增至现在的5.2亩,2007年开始养殖猪、鸡、兔等。学生只需要缴纳少量的大米,就能够解决一个月的吃饭问题。

团结和平中心学校雨花分校在2006年建校后,有100余名学生住校,2008年开始实行“三个一工程”。由于学校空地少,目前养了7头猪,并利用社区提供的5亩山地饲养了上百只鸡。蔬菜大棚则轮种韭菜、苦菜、白菜和番茄。学校所提供的蔬菜和肉类冬天可承担一半的食品供给量,每餐一荤两素一汤。由于学校所产的蔬菜和肉类还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因此每月收取每个寄宿制学生80元,以补贴学校伙食费的亏空。

目前,西山区的山区寄宿制小学除2所收取部分伙食费外,其余学校均做到了每天一餐肉的全免费伙食。显然,通过国家每月补贴的95元,以及勤工俭学工作,学生家长的负担已大大降低。

其实,2006年以前,这里各所学校的勤工俭学基础都比较薄弱。直到2005年省教育部门提出了“建好一个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困难学生”的“三个一工程”后,刘绍玉勤工俭学的工作被教育部门肯定,其他学校的老师有组织地前往永靖中心学校参观学习,各校的这一工作才得到较大改善。

龙潭中心学校妥吉分校主任李昊回忆,永靖中心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在2005年前后就很出名了,成了西山区第一所免除学生伙食费的学校,当时区教育局还组织各校老师去取经。当时交流的主要问题是,学校适合种植哪些蔬菜,老师到底要不要开荒种地,以及田间管理的详细问题。

2006年,李昊调入龙潭妥吉分校并当上主任后,看到学校只有2亩多菜地,且一直没有养殖业,便着手改善。他说,学校在1984年就被评为省定寄宿制学校,但基地产出太少。“那时国家补贴少,学生吃饭还要交钱给学校。有的困难家庭交不出来,家长就走三四个小时山路,用挑来的柴抵伙食费。”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学校开始加大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力度。

为了做好勤工俭学工作,西山区不仅组织区内各学校每年召开“勤工俭学现场交流会”,更带着老师们到其他县市的寄宿制学校取经。

2007年,妥吉分校的师生新开垦2亩荒地、建设蔬菜大棚;2008年,建起笼舍,开始大规模养鸡;2009年,建设兔圈;2010年,开始养殖野猪……到了去年,孔雀、鸵鸟笼舍完全建好。如今学生每顿饭的成本仅5元,每个学生每月由学校勤工俭学补贴的钱就有70—80元。而基地的建设和学生伙食的改善,都是全校老师们牺牲很多周末休息时间去耕地、建设围栏、护网而完成的。“没有老师参与,光校长干不行。光向钱看,没有老师的奉献精神也不行。”李昊感慨。

2008年,谷律中心学校律则分校的种植规模扩大,勤工俭学政策实实在在地惠及了每一个农户的孩子。校领导将扩建种植基地的想法与周边的农户商量,得到了大力支持,学校以每年每平方米10元的低价租到了2.5亩土地,开始建大棚种蔬菜,并利用老旧瓦房养鸡、鹅等家禽。

谷律中心学校的校长李耀杰回忆,“三个一工程”的理念提出后,教育局每年组织的“勤工俭学现场交流会”都是轮流在办得好的学校举办,交流经验,讨论问题,参观主办学校的情况。这个会在永靖中心学校开过,后来也在谷律中心学校开过。

“教师有教学大纲、有课表,但勤工俭学工作还得依据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开展,要种什么,要养什么,很多时候都是老师们一步一步摸索发展起来的。山区小学的校长,不仅要吃得了苦,心眼还要细致,因为一半工作是用在教学上,另一半工作用在学校的勤工俭学上。校长就像家长一样,要想着办法怎么协调才能让‘家’里的生活过得好。这就需要各个学校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探讨勤工俭学平时怎么管。”李耀杰说。

而两位学校负责人都认为,向刘绍玉等人学习勤工俭学工作,最大的心得就是“因地制宜”。

话虽简单,但一步步摸索出来可不容易。

每年150万元补助“三个一工程”

“三个一工程”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减轻了家长负担,学生能安心地在校学习。

1989年,刚刚从昆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耀杰老师分配到团结乡乐亩小学任教。他记得,当时的乐亩小学是设在一个旧庙里,100多名学生住校。由于没有什么生活补助,师生的生活条件堪称“困难”。其中,师生吃饭的问题最大。

每到周日下午,各村寨的寄宿学生就纷纷背着书包、提着大米和蔬菜走路回到学校,然后将大米、蔬菜以及油盐费交给学校负责做饭的临时工,再由这名临时工负责全校学生一周的伙食。当时物质条件依然有限,学生带来的蔬菜产自自家的田地。而家离学校远的老师,要吃一顿肉也是不容易的。

李耀杰回忆,当时团结乡的寄宿制学校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都在自发开展勤工俭学工作。那时没有人要求,没有人指导,校与校之间对这项工作似乎也很少有交流。在他任教的学校,校长决定在学校养两头猪,猪食主要是每天的剩饭和泔水。

到了1998年,永靖中心学校办养殖、种植基地的规模日渐扩大,住校学生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2000年后,永靖中心学校成了西山区第一所全部免除学生伙食费的学校,刘绍玉老师也赢得了“‘三个一工程’的先行者和践行者”的荣誉。西山区教育局开始向全区学校介绍永靖中心学校勤工俭学的先进经验,各校也开始你追我赶,很多学校的饮食标准从每周两个肉变成了顿顿都有肉。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得来、吃得饱、吃得好、留得住、学得好、完成学业”,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西山区采取学校动手、政府补助,积极开展“三个一工程”,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2012年,共补助了8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建设,共补助资金50万元。

西山区还为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食堂炊事员、宿管人员缺资金的问题,解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全年补助1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72名食堂工作人员经费144万元,有效解决学校食、宿管理无人员编制、缺资金的难题。

经过多年努力,西山区勤工俭学基地成绩斐然。其中,龙潭中心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三生教育示范基地”、“昆明市勤工俭学示范基地”。2012年龙潭妥吉分校被评为“省级勤工俭学示范基地”。永靖中心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勤工俭学示范基地”。西山区教育局被评为“云南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三个一工程”始于师生们为了生计自发开展,通过刘绍玉老师得到发展,经过省教育厅的提炼、总结正式形成“三个一工程”理念。这项工程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减轻了家长负担,学生能安心地在校学习。

数据

目前,西山区共有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5所,其中中学5所,小学10所。具备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学校有8所,主要分布在海和团结片区。主要寄宿制学校为海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谷律中心学校、谷律民族中学、龙潭中心学校、和平中心学校、永靖中心学校、团结民族中学、明朗民族中学。

2012年,西山区各勤工俭学学校基地共出栏猪190头,养鸡1080只,鸭、鹅100余只;出产蔬菜48000公斤,粮食6700公斤。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