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责任 良心 天职 ——访著名中医药专家刘绍贵

责任 良心 天职 ——访著名中医药专家刘绍贵

作者:陈艳阳胡翠娥 出版日期:2012.05.22 点击数:0

【作者】 陈艳阳 胡翠娥

【报纸名称】:大众卫生报

【出版日期】2012.05.22

【版次】第03版(健康服务)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本报记者陈艳阳通讯员胡翠娥

5月4日,记者走进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大楼,采访著名中医药专家刘绍贵。身着白大褂的刘绍贵一头银发,面容和蔼亲切,双目有神,有着老中医特有的“范”。刘老于1960年进入湖南中医药大学(原为湖南中医学院)学习,从事医院药学和中药教育工作达48年,谈起这长达半个世纪的中药生涯时,刘老用得频率最高的字眼是“安全”、“质量”、“责任”。

“十辨”中药真伪优劣

“中药品质直接关系治病用药的效果,保证药品质量,保证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是我们药学人的天职。作为中药师,辨识中药品质的真伪优劣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刘绍贵特别强调。

中药品种繁多,加之类似品、混淆品、习用品、民间用药不断涌现,各地的加工炮制方法、辅料采用、质量标准又不统一;此外,地域环境、生态条件变异,野生变人工种养繁殖,以及造假掺假、以假乱真等多种因素,均会增加应用和辨识的难度,从而影响用药的安全有效。

“从药者对常用药物的真伪优劣和性能如说不出一二三者,决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药师。”刘绍贵总是如此嘱咐部门的药学人员。药剂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老精通中医药基础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在中药临床应用、临方炮制、中药鉴定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对常用的600多种中药的性能功用他脱口能出,还能背500多个方剂歌诀呢!”

“别人都说我记性好,其实我是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思考、总结。”刘绍贵说,常用中药品种有600多种,要熟悉、精通确实不易,自己先后阅读和钻研过的医药著作达200种以上,同时在长期实践中注重传统鉴别经验,把掌握正品特征、品规等级与质量优劣作为重点。

通过学习、积累,刘老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即运用眼看、手摸、口尝、鼻闻等方法,准确辨识真伪,且能准确判断质量成色,估算出水分、杂质含量。此后,他又进一步总结提出了中药质量验收的“十辨”经验。即一辨品种,二辨真伪,三辨野生与家种,四辨新陈,五辨老嫩,六辨掺杂,七辨清水与非清水(此为行话,前者指比较正宗的品种,后者为掺假作伪有质量问题的次品),八辨含水量,九辨生熟、加工炮制与变异处理的合理性,十辨等级。由此形成了较全面而实用的中药质量鉴别经验,获得同行的认同。

用责任和良心把住质量关

刘绍贵自1984年担任医院药剂科主任,任职15年之久。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肥缺”。但刘老却表示:“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责任。因为医院药剂科是把住用药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稍有松懈,病人的权益就会受到损害。”

一次,一药商发来一批茅苍术,刘绍贵在查看中发现药材上布有许多霉点,皱褶处甚至已现白霉丝,断定不是茅苍术,而是已发霉接近变质的北苍术。但药商却辩解说是最好的茅苍术,并请求签字放行。刘老断然拒绝:“一是一,二是二,我不能昧着良心做事。”

有一段时间,血竭供应紧张,一位药商送来一批货,药的颜色较正常稍深,但眼看、鼻闻都未见异常,可刘老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他取了一点药点燃,发现烟雾呈黑色,有松香气,于是判断为掺假的赝品。药商辩称“这药在别的医院、药店都通过了验收,绝对不是假货”,软硬兼施,甚至出言威胁,但刘老不为所惧,最终也没签字。后来经药监部门检验,果然证实是假血竭。

此后,又有人在价比黄金的冬虫夏草中掺伪亚香棒虫草、蛹草等伪品;在山药片中掺滑石粉;还有的将白术鲜切后不经炮制直接入药。种种情况,都未逃过刘绍贵的“火眼金睛”。

久而久之,药商们都知道中医附一有个刘药师“没人情味,不好打交道”:请吃不赴宴,旅游没时间,送礼吃闭门羹,是一个“油盐不进”的人。与此同时,他所在的药剂科在全国省级中医院对口检查评比中,荣获“中药工作第一”,并获“首家放心药房”等荣誉称号,受到业界同仁好评。

医药兼通:

方能更好地传承

搞药的要不要懂医,要不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很多人可能懒得费这个劲,可刘绍贵不这么看,他说:“医药同源,药为医用,从药者理应医药兼通,才能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药学术的重任。”

作为先行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刘绍贵提出了把中药品质保证与研究、用药禁忌辨识审查与研究、复方配伍与联合用药的审查与研究、中药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监控研究等10个方面列为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2010年春,某院一位主任医师为一50多岁患有慢性咽喉炎的女士多次处方治疗,该女士觉得药方比较对症,但就是每次服药半小时后会出现短暂的手足抽动。后请刘老查看,刘老嘱其将其中的鱼腥草和黄芩除掉后再服,结果再无此类反应发生。刘老解释说,五旬以上罹患慢性咽炎者多为虚火所致,不宜过多使用清热药。那位医师感叹:“我当了几十年的医生尚未遇到这种情况,说明中药应用的学问很大,你对中药方面的研究比我们要深。”

而今,刘老名声在外,经常有人拿着一些“名贵中药”如“野生天麻”、“野山参”、“梅花鹿茸”等来请刘老鉴定。有人也常劝他少管点,少费点神。可刘老说:“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能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帮他们,我很乐意。”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