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刘绍安:用一生信守生死诺言

刘绍安:用一生信守生死诺言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1.0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方周末报

【出版日期】2010.11.04

【版次】第37版:地方·焦点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根据刘绍安事迹改编制作的电影《生死诺言》海报

● 刘绍安先进事迹报告会暨《生死诺言》首映式

口张子秋

特约记者 范福宽发自山东新泰

刘绍安,1923年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现居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村。1952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张志久在战壕里立下生死之约:“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一场残酷的战斗结束后,张志久不幸牺牲,活下来的刘邵安义无反顾地践行诺言,用一生诠释了战友间的生死情义。

两颗子弹壳见证千金一诺

时光流转。

1951年5月的朝鲜战场上,一场攻打红安里的战役即将打响,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寂静。正在战壕里倚枪待命的志愿军某部侦察排排长刘绍安和副排长张志久相对而坐。刘绍安18岁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张志久刚刚参军两年多,二人是一根藤上的两只苦瓜。刘绍安家一贫如洗,经常用花生壳、地瓜秧、榆树皮、玉米棒子填肚皮,睡的是烂泥做的炕,连一床棉絮也没有。父母无法养活全家,忍痛将刘绍安的两个姐姐卖给了人家当童养媳。更凄惨的是,因为刘绍安后来参加革命,父亲被日军活埋,哥哥、嫂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张志久一家人蜗居在两间芦苇搭成的草棚里,父亲长年流落在外,很少回家。一家人就靠母亲种的一亩二分田维持生计,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张志久是刘绍安在渡江战役前夕亲自选中的兵,同样的苦难让两人很快成为知心的好兄弟。调到排里后,刘绍安像亲哥哥一样关心张志久。初春寒冷,他俩同睡一个被窝;发牛肉、蛋粉罐头,刘绍安总是让给张志久。当新兵时,张志久每月只有3块钱津贴,他舍不得花,积攒三个月给家里寄一次。那时刘绍安的津贴是12元,每月给母亲寄钱后还有2元结余,这2元钱他硬塞给张志久,让他一起寄回家去。二人执手并肩、一起渡江作战,一道解放上海,一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此刻,刘绍安见平日又说又笑、活泼开朗的张志久变得沉默寡言,便首先打破沉默:“兄弟,在想什么呢?”张志久说:“哥,打仗本来就是九死一生,我不怕死,就是放心不下父母!”刘绍安也叹了口气:“说实在的,谁不牵挂呢!俺山东老家也有老母亲,不过,男子汉大丈夫,为国捐躯是光荣的。”“可是万一……父母怎么办呢?我还有几个弟妹呢!”又是一阵沉默。良久,刘绍安望着张志久被硝烟熏黑的脸说:“这样好不好,我和你来个约定,如果谁牺牲了,活着的就要赡养对方的父母。”“好,一言为定!”张志久重重地点了点头。他们找来香烟包装纸,写下自己的家庭地址,装进弹壳,郑重地交给对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接到的弹壳藏进内衣口袋里。刘绍安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一生将因这个约定而改变。

残酷的战斗在子夜打响。刘绍安率领的侦察排像一把锐利的尖刀插向敌人前沿阵地,但部队很快遭到敌人一个暗堡火力的阻击。第一爆破组冲上去,倒下了;第二爆破紧跟上,可又牺牲了。刘绍安急红了眼,抱起爆破筒就往前冲,张志久一把抱住他,抢过爆破筒:“排长,你要指挥全排战斗,让我去!”张志久说完就冲向前去。炮弹在他身边四散开花,子弹在耳边飞驰而过,眼看张志久离敌人暗堡越来越近了,这时,一梭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倒在血泊里的张志久咬紧牙关,拼死向向前爬去,和战友一起炸飞了暗堡,部队随后发起了冲锋……

天亮了,身中7弹的张志久被担架抬下火线时已经奄奄一息,他吃力地抬起头,眼神死死盯着刘绍安胸前的口袋,断断续续地说:“哥,我父母……弟妹……”刘绍安强忍泪水:“放心吧!兄弟,安心养伤,一切哥替你担着。”然而不几天,后方医院传来了张志久牺牲的噩耗。

刘绍安泪如雨下,几天前还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如今竟阴阳两隔。整理张志久的遗物,看着他用过的棉被、毛毯、翻毛皮鞋,金灿灿的军功章、毛主席铜像、印有“最可爱的人”的茶缸,刘绍安心如刀绞,他永远记着志久最后那万般留念、满是期盼的眼神,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要用一生来践行“生命之约”。

烈士“张志久”汇款两年

刘绍安知道志久是家中的顶梁柱,是那个苦难家庭的一切希望所在。要不要把志久牺牲的消息告诉他的家人?刘绍安犹豫了,再三考虑后,他决定暂时先瞒下来。志久的遗物刘绍安先代为保管,到了每月发津贴的时候,刘绍安以“张志久”的名义给他家里寄钱。此前,志久每月都给家里寄去10元。虽说刘绍安此时的津贴已是30多元,但并不宽裕。远在山东的母亲体弱多病,因此他每个月都要寄20元回去,现在又多了一个家庭需要负担,刘绍安立刻感觉到了压力。他把两个家庭的状况作了一番比较,觉得志久家里人口多,弟妹小,比自己家里更困难,于是,他将原来每月给母亲寄的20元调整为10元,而给张志久家每月寄20元。

刘绍安还请之前常替志久写信的文化干事继续替他写信。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刘绍安默默地守着秘密,从不声张。直到两年后的一天,部队首长突然找到他查问此事,秘密才被发现。

原来,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政府开始为志愿军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当县政府给张志久家里送来150元的抚恤金时,志久的母亲愣住了:“志久没有死啊,他还每月往家里写信、寄钱呢!你们是不是搞错了?”于是县政府赶紧发函到部队核实。这时的刘绍安已提拔为连指导员。面对首长的质询,他只好一五一十道出了实情。

这个晴天霹雳让张家上下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志久的母亲更是痛不欲生,多少次她在村头的那条小路上眺望,盼望着长高长壮实的儿子,戴着大红花、带着金灿灿的军功章出现;多少次在那些希望永远不会醒来的梦里,她看见儿子向她敬礼,亲切地叫了一声又一声“妈妈”;多少次她在心里盘算,等儿子回来找村里哪个贤惠的姑娘做儿媳,早早地抱孙子……儿子是妈的心头肉啊。如今年轻的儿子血洒异国他乡,他那不散的英灵是否还找到回家的方向?悲痛之余,她也从心里感激从未谋面、却做了两年儿子的刘绍安,那也是个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让他再担这样的苦累。她请人写信给刘绍安:“你也有家,也要照顾老母亲,我们不能再拖累你了。”刘绍安急了,赶紧回信:“志久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如果不是志久,战斗中牺牲的可能就是我。志久是您的儿子,我也是您的儿子,请让儿子为您尽孝心吧。”

在两个家庭间痛苦选择

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考虑到刘绍安战功卓著,多处有伤,部队建议他转业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可提级任用。但他拒绝了,因为还有两个家庭在等待着他。

一方是自己年迈的老母亲,一方是张家母亲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从北京去泰兴的漫漫旅途中,刘绍安的内心痛苦地挣扎着:我离家这么久,母亲,还有心上人,你们过得还好吗?我多想回到家里,和你们用不分开。可作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英勇的军人,要一言一九鼎,言出既行,请接受我最深的歉意吧。

那只装着生死之约的弹壳已在刘绍安的怀里焐得滚烫,里面纸条上写着的“江苏泰兴毗芦市三圩村”已在刘绍安的内心深深铭刻,那个张志久曾经反复描述的困苦的家也在刘绍安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可当一切都真实地呈现在他眼前时,他才发现,这个家的凄惨光景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全家的住处只有两间草棚,风敲雨打下,麦秸盖的屋顶、烂泥和着高粱秆糊的墙壁早已破败不堪。志久的母亲身体非常虚弱,独自带着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最小的才五岁,拖着鼻涕直喊“饿”。刘绍安心里一酸,泪珠差点落下来。没有一个顶梁柱,这个家何以为继?

随后的日子里,刘绍安像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他要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找材料,搭房子,给他们一个安全的居所;倾其所有为孩子们做新衣,买好吃的东西。他知道,如果是志久回来了,也会这样做,只有做得比志久还要好,才能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一时间,刘绍安成为这个村子里最忙的人,村民们对这个又高又帅的外地小伙儿称赞不己。许多人都和志久母亲说,虽然失去了志久,可又有了一个绍安,也算是福份吧!志久母亲听到这些话心里也宽慰了许多。有人向志久的母亲提议:这个小伙子不错,不如把大女儿张桂芳嫁给他吧。这一说,志久的母亲也有了想法。有一天,志久母亲拉着绍安的手说:“孩子,你是个好人,这个家撑到现在多亏有了你啊。你是我们家里恩人,可我没法报答你,你要是不嫌弃,就娶了桂芳吧。”这善意的“提亲”,却给刘绍安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从扛枪的那一天起,刘绍安一直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儿女情长的事压根儿就没考虑过。但在山东,他有一个娃娃亲,女方叫杨凤英,十几年来一直生活在刘家,刘绍安的父亲和兄嫂被杀害后,孤苦伶仃的母亲全靠杨凤英照顾。在她心里,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刘家的人,她一直期盼着她的绍安哥回来娶她过门,做名正言顺的妻子。刘绍安也曾经答应母亲,待战争一结束就与杨凤英完婚。如果在泰兴成了家,他该如何面对母亲,又该如何面对杨凤英,这个深爱着他,无怨无悔为他守候的人?这些问题在刘绍安的脑海里反复盘旋,令他痛苦不堪,彻夜难眠。

回到朝鲜,刘绍安来到志久的坟前,他想起了战壕里与志久生死相约时的情景,想起了志久那无限依恋、无限牵挂的眼神,想起了志久最后的叮咛,也想到志久那个随时可能崩溃的家。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刘绍安决定娶张桂芳为妻。很快,他给志久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做张家的女婿,但他知道必须要回一趟老家。

1955年春天,刘绍安回到阔别十五年的家乡,看到慈爱的母亲,刘绍安流泪了,岁月的风霜染白了母亲的头发,刻划了一道道皱纹。刘绍安给母亲详细讲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的情景,他告诉母亲他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刘绍安的故事不停地讲,老人的泪水不住地流,儿子恨不得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告诉母亲,母亲把幸福自豪的泪尽情地流。可是她不知道,她憧憬的将要开始的天伦之乐是永不可及的一份奢望。

刘绍安犹豫再三,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这无疑是洒向母亲已满是创伤的心头的又一把盐,老人一气之下病倒了,刘绍安跪在母亲床前,他告诉母亲他和志久是同甘共苦的亲密战友,当时要不是志久抢过他手中的爆破筒,牺牲的可能会是他;他告诉母亲志久家是如何贫困窘迫、难以度日;他告诉母亲自己不会忘记亲娘,一定会常回家看看……三天过去了,老人知道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强忍悲痛说:“孩子啊,娘是舍不得你,怕你吃苦,那么一大家子你怎么挑得动啊!可娘知道你的脾气,要是不让你去,你这辈子都不会安心的,去吧!志久也是他娘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拉扯大的,人家做娘的连儿子的尸骨都没见着啊,可我还能瞧见我的儿子,还能和你说说话,娘知足啦!”。

就这样,刘绍安又一次离开了故乡,床前的那盏孤灯还是母亲的伙伴,伟大的母亲成就了英雄儿子的壮举,也掏空了自己的心灵,那段感人肺腑的话语是她对儿子的最后诀别,她的灵魂已跟随儿子远行。3年后,刘绍安的母亲去世,刘绍安因紧急任务在身,未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

听说刘绍安的决定后,杨凤英掩面而泣,一度闭门不出,刘绍安再三抚慰。后来他写信让母亲把家里所有的家产都给凤英做嫁妆,给她找个好婆家,但杨凤英一直坚持侍奉多病的刘母去世后才离去。“我对不起老娘,我不孝啊,她苦了一辈子!我也对不起凤英,伤了她的心……”尽管过去50多年了,刘绍安还记得当时的难受劲儿。

完成战友重托今生无怨无悔

1955年深秋,刘绍安和张桂芳在朝鲜完婚。第二天,两人手捧一束洁白的金达莱,来到江元道志愿军烈士陵园,告慰烈士英灵,刘绍安饱含深情地说:“兄弟,你也看到了,我与你的桂芳妹已经结为夫妻,从此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你安息吧。”

1958年10月,刘绍安随着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回国,在齐齐哈尔继续服役。1963年,刘绍安要转业了,他放弃了其他优厚的选择,克服重重困难回到泰兴,先是到县商业局当股长,不久又主动提出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泰兴县永安洲乡当供销社主任,因为那里离家更近一些。

在刘绍安心里,张志久的母亲就是自己的亲娘,在志久的母亲心里,绍安是自己最亲的儿子。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时好时坏。看着老人饱受疾病折磨,刘绍安心里十分难受,在部队时专门把老人接到部队医院医治了一年,回地方工作后又请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定期为她检查治疗,病情暂时得到控制。谁想一年后,老人病情突然恶化,不能下床。此时,她最希望的就是绍安能陪在她的身边。刘绍安懂得老人的心,每天晚上下班后,都要骑车从永安赶回家照料老人, 30多公里路,还要过摆渡,要3个多小时,到家时往往已是子夜了。老人临终前,刘绍安索性请了假,日夜守护在老人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捶背。老人老泪纵横,吃力地拉着他的手,颤动着嘴唇说:“绍安,你比我的亲儿子还亲,这么多年来让你受苦了!”刘绍安泪流满面,他对老人说:“娘,你怎么能这样说,要是志久活着的话,一定比我做得更好。”老人弥留之际,死死攥着他的手,刘绍安知道她的心思,说:“娘,你放心,这一辈子我就在这里,哪儿也不去了。”老人这才安心地走了。两年后,志久在外地做小生意的父亲因患食道癌回到家中,刘绍安同样悉心照料,直至他去世。

贫困压不倒,困难吓不倒,刘绍安,这个山东汉子就是这样挺着大山一样的脊梁,挑着战友全家的重担一步一步往前挪了五十多年。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刘绍安淡定地说。

■■■记者感言

朴实的话语 做人的真理

刘绍安老人,是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老英雄,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1951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当时担任侦察排长的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在战壕里立下“生死之约”。此后的时间里,刘绍安舍弃了亲生母亲,无怨无悔远走他乡,去赡养战友的母亲,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为支撑起牺牲战友的身后家事。

近年来,刘绍安的故事传遍华夏大地,他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生死诺言》,在全国范围内上映,如今的刘绍安老人早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名人。然而老人却一直恪守着自己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老人的 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可他却从没有为自己、为家人向政府提过一个要求。

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合法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现实中太多的“灯红酒绿”让我们感到了无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类似的人生信条,无论承认也罢,否认也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人,可刘绍安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朴实的话语,让世人为之动容,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生活还是简单些好,待人还是真诚些好……

时光荏苒,已是耄耋之年的刘绍安,回首往事,依然无怨无悔,“我只不过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做人的真理,催人泪下、令人起敬

● 刘绍安在端详战友的遗像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