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与汤显祖

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与汤显祖

作者:罗兆荣 出版日期:2007.07.02 点击数:0

【作者】 罗兆荣

【报纸名称】:丽水日报

【关键词】 汤显祖 昆曲 遂昌县 昆班 昆腔 乐器组合 传统剧目 人员组合 昆山腔 城隍庙 

【出版日期】2007.07.0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的情况,目前尚未找到史籍的有关记载。根据几位老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的文章及民间老艺人的回忆,遂昌民间昆曲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地昆班来遂昌演出;二是遂昌人学习演唱昆曲。遂昌人演(奏)唱昆曲有十番、锣鼓调、坐唱班、昆腔班等四种形式。$$十番:由小鼓、檀板、梅管、三弦、双清、笛、笙、云锣、提琴等乐器组合,演奏昆曲传统剧目曲唱谱的“曲”,在节日和喜庆场合,以及庙会迎神巡游、灯会游行时表演。$$锣鼓调:由先锋、唢呐、笛、胡琴、锣鼓等乐器组合,表演人员分鼓堂、正吹、副吹、锣鼓手等,演奏昆曲剧目中的折子或曲牌,在节日和喜庆场合,以及迎神巡游时表演。$$坐唱班:由乐队和演唱人员组合,演唱昆曲剧目,在正月和节日,或婚嫁寿庆时演唱。演唱时,乐队的人兼唱剧中的角色,亦奏亦唱。$$昆腔班:遂昌民间对昆剧团俗称昆腔班。昆腔班由乐队、演员和后场人员组合,演员妆扮上台表演昆曲剧目,节日或庙会期间在城乡演出。$$四种活动形式中,十番别具一格,演奏传统剧目的“曲”。十番是器乐演奏的一种形式。石练十番用管弦乐器,演奏传统名剧曲牌的“曲”,格调优雅,称“文十番”。湖山十番用管弦乐器,打击乐器,以及先锋、唢呐组合,演奏昆剧中的“戏”,场面相对热闹,称为“武十番”。$$锣鼓调和坐唱班、昆腔班的乐器组合基本相似,乐队有鼓堂、正吹、副吹、锣鼓手(散手)之分,演奏或演唱传统剧目。锣鼓调如在固定场地表演,加入角色念唱,即坐唱班。坐唱班如不用人演唱,即锣鼓调。坐唱的基础上,增加演员妆扮上台表演,即昆腔班。由于人员组合和演唱条件不同,形成锣鼓调、坐唱班、昆腔班三种不同的昆曲表演形式。$$遂昌民间昆曲活动主要分布在县城、大柘、石练、湖山、社后等地。县城妙高镇是全县文化活动的中心,民间历来有崇尚昆曲的传统,每年5月的城隍庙会,请戏班演出22天。期间,都不惜重金聘请著名昆班来演出。清宣统三年(1911)2月间,聘请金华“钱春聚”昆班来“五月会”演出。不料,钱春聚班4月下旬在丽水演出,处州府署官员强留戏班在丽水为知府做寿演出,来不了遂昌。各隅负责人又坚持非请昆班不可。得知东乡祥川村请了昆班5月间为关王庙开光演出,“五月会”有关负责人请祥川村把昆班让到县城“五月会”演出,祥川人不同意,于是发生抢昆班事件。$$金华各地的昆班,长期以来经常到遂昌城乡演出。遂昌地方的昆曲爱好者向昆班艺人学习曲艺,组织锣鼓调、坐唱班、昆腔班,请昆班艺人教授昆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峰镇社后村叶会亨兴办昆腔班,招收青年20余人,聘请金华昆班艺人担任教师,取班名“叶群玉班”,曾到金华、衢州、丽水各地演出。光绪末年(1908)叶群玉班解体。不久,叶会亨又重振旗鼓,组班赴杭、沪、苏各地演出,后定居苏州。$$1920年,遂昌城内小南隅组织了七八个人学习锣鼓调,演奏“四梦”等剧曲目,参加龙灯队上街表演。上世纪20年代,县城组织了“鸣盛堂”昆唱班,演唱的剧目有《盗令》、《访普》、《见都》、《拷婢》、《扫秦》、《借扇》等。1929年,遂昌举行小学文艺汇演,第三完小排演了《浣纱记·寄子》一曲,并参加会演。1945年,遂昌中学建校的第二年,师生排演了昆曲《西厢记·佳期》、《南柯记·效逖》。$$大柘是遂昌西乡主要集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大柘传统的正月灯会远近闻名。街上居民分属七个“社”,迎灯巡游时按社为单位组织。大柘街上有个“十番会”,也专门组织花灯和十番演奏参加迎灯巡游。$$早在清代中叶,大柘就有昆曲坐唱班。1935年,大柘坐唱班的王介眉、尹正贤、叶棠等人分股筹集资金创办昆腔班,招收青年二十余人,取名“大风昆剧团”,在本县各乡村演出。1938年,因抗日时局动荡,剧团活动中止。抗战胜利后,尹正贤、尹土发等人又组织十多个青年办了“小昆腔班”,到各地演出,还两次参加了县城隍庙会的演出。$$石练也是西乡的主要集镇。宋元以来,石练石坑口村有元沙庙,供奉民间神祇蔡相大帝,又称“蔡王殿”。每年7月,民间迎奉蔡相大帝巡游十六坦(村),成为著名的“七月会”。“七月会”迎神队伍中有仪仗、马纛、旗幡、锣鼓队、十番队、台阁等。石练旧有石练街、石坑口、淤头、柳村四个乐班,还有女子大班、小班十番队。$$南宋初年,朱姓由衢州迁居湖山乡奕山村(又名二十四都),后成为地方望族。旧时,奕山村也有昆曲十番和坐唱班。至今,奕山村民间仍保存有署名为“空我”的《昆山遗韵》昆剧抄本。2004年,奕山村十番队参加县民间文化大集,演出《昆山遗韵》中的《通天河·出鱼》。$$……$$遂昌民间崇尚昆曲与汤显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后,梁辰渔的《浣纱记》成为第一部用昆山腔演唱的传奇,昆山腔由吴中地区迅速向外辐射,成为诸腔之首。万历年间,“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南京是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可称是昆山腔传播的中心。汤显祖在南京近十年,他结交文人雅士和唱优歌妓,与昆山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宜黄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对昆山腔给予很高的评价:“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至二十六年(1598)春,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五年,政务之暇,他和诸生讲德问字,与友人诗酒唱和。“何来有客宜幽闲,绰约玲珑君子山。不妨仙县移琴曲,竹叶樽中时往还”(《绿漪园听箫有作同耀先》)。好友吴拾芝来遂昌,他们“碧玉溪桥漱金石,弦歌市里合宫商(《玉云生过平昌,徐生画扇为别》)。”屠隆到遂昌,汤显祖有诗《松阳周明府乍闻平昌得纬真子,形神飞动,急书走迎之,喜作。明府最善琴理》:“空谷逢人亦快哉,平昌一榻自仙才。即看山色排云起,似听泉声喜客来。折简到时朝寄发,倾筐迎处夜筵开。长卿大有闻琴兴,许傍琴堂更筑台。”汤显祖平时还到松阳与周明府谈琴论曲,创作了诗《夜听松阳周明府鸣琴四首》、《周长松琴堂晓发》等。$$身为戏剧家的汤显祖和友人相聚,谈论最多的自然是戏剧、昆曲。在遂昌五年,他和士民诸生也少不了讲授戏曲。因此,汤显祖把昆曲传到遂昌是很自然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汤显祖在遂昌改定《紫钗记》,构思创作《牡丹亭》,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弃官回临川,当年秋刊印《牡丹亭》,万历二十八年(1600)完成《南柯记》,万历二十九年(1601)完成《邯郸记》。汤显祖虽在临川,但仍和遂昌士民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遂昌人经常到临川探望汤显祖。汤显祖的“四梦”完成后,很快传到遂昌,在正昆的影响下,“四梦”的曲牌成为遂昌民间昆曲演唱的主要曲目。十番又作为民间迎神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代代相传。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