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源自哪里

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源自哪里

作者:顾祖年 出版日期:2011.05.22 点击数:0

【作者】 顾祖年

【报纸名称】:常州晚报

【出版日期】2011.05.22

【版次】第A12版:钩沉·连载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源自南昌萧峰

江西临川籍的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因创作“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杰作,名传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其中《牡丹亭》为汤显祖的主要代表作,轰动文坛曲苑,至今在中外舞台上盛演不衰。南昌大学萧峰文化课题组副组长萧德齐日前对记者独家专访时称,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的灵感发源地在南昌西山萧峰。

创作灵感源自南昌西山萧峰

萧峰,系南昌西山绵延300余里山脉中秀丽挺拔的一座高峰,古称紫霄峰,又称为洪州西山萧峰。它位于南昌市新建县、安义县与湾里区的交界处,海拔799米。此前萧德齐历经十余年的考古研究,研究了全国15座名为“西山”的山,最终确认位于南昌新建县境内的西山萧峰为“吹箫引凤”这一传说发生地。去年6月,“南昌萧峰萧史‘吹箫引凤’传说”,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着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萧德齐日前又语出惊人。他称,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的灵感源自南昌西山萧峰。这位对古诗文情有独钟近70岁的老先生,在经过十余年来对西山萧峰研究和实地探索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发现在汤显祖的诗文中有众多与南昌西山萧峰有关诗句。如“为政萧峰”、“萧史萧峰拂紫烟”、“喂若秦人,秀若萧史”、“昔闻桃花源,今见桃花岭”(注:西山萧峰的地名)”、“笑拍洪崖肩,步驻鸾萧影(萧峰,古称洪崖紫霄峰)”等等。

萧德齐对记者称,“萧峰、桃花岭、西山、章门、南浦、鸾萧、杏花楼(均为古时萧峰地名)”,“这样的诗句在汤显祖的诗文中出现有百句之多”。 萧德齐指出,汤显祖诗文中还明确写出萧峰“萧史吹箫引凤”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萧德齐认为,汤显祖诗文中有关西山萧峰的诗句,与萧峰实地背景很吻合,有许多遗迹和场景至今还能够找到。如萧史仙坛遗迹、桃花岭等等。

明南昌县令与汤显祖是知交

萧德齐告诉记者,汤显祖初次登临西山萧峰是与好友黄一腾。在汤显祖《五日送黄南昌内征暂归旌德二首》一诗中,提到的“黄南昌”,即明朝时期南昌县令黄一腾。黄一腾在南昌任县令的5年期间,曾与弃官归里,潜心戏剧和文学创作的汤显祖是知心朋友,交往甚欢,他俩均为前相国张位的门生。黄在南昌任职期间,曾邀请汤显祖游览南昌仙境萧峰,汤显祖的“昔闻桃花源,今见桃花岭” 诗文中,充分表达出汤显祖初次登临西山萧峰的沉醉和喜悦心情。

此后,汤显祖与明代大臣、学者、诗人西山政治人物“大佬”张位多次登临西山萧峰。明朝万历年间,汤显祖与黄一腾拜张位为师。在汤显祖诗文中,有30余篇记载着张位的诗文。汤在诗文中描写张位任“吏部左待郎兼东阁大学士,声望甚重”,张罢官为民后,多次陪张游西山萧峰,在诗文中写下“游萧峰,隐居桃花岭”诗句。张位也在描写西山萧峰诗中写道,“此间便是神仙境,说那蓬莱做什么。”

除此之外,汤显祖与同僚好友丁右武、万国钦等江西新建县人(西山萧峰所在县),多次游览西山萧峰。萧德齐表示,在汤显祖的诗文中,共有70余篇是写张位、丁右武、万国钦等人的。这些才华横溢的新建文人终因朝政腐败、官场黑暗,先后被罢官革职。这与志存高远,秉性良直,被罢官贬职的汤显祖彼此都有“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汤与丁右武游西山萧峰的诗文中写到“洪崖不可觌,萧峰长自清”,既是对己与友人遭罢官贬职倾述,又是将丁比作家乡巍峨萧峰永远流传。

《牡丹亭》源自萧峰爱情故事

萧德齐认为,巨著《牡丹亭》的创作与萧峰的动人爱情故事有一定关系。萧称,萧峰传说有多个版本,除西汉刘向版本外,另一个版本,说的是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爱情故事,因秦穆公不同意女儿弄玉与萧史婚姻,某一天夜里,两人相约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双双翔云来到秀丽的萧峰。

“这一浪漫爱情传说,与追求自由、反封建精神的《牡丹亭》如出一辙。”萧德齐称,《牡丹亭》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遭遇,赢得了深受封建礼教压迫和摧残的广大妇女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共鸣。剧中杜丽娘还魂后,这对婚姻顺利缔成。剧本中将可爱的少女形象及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明代时期少女追求个性、追求美好爱情、追求美满婚姻的期盼。

萧德齐认为,正是西山萧峰百姓喜闻乐见得口传文学,萧史弄玉“因情私奔”双双翔云来到萧峰,激发了汤显祖的创作《牡丹亭》的灵感和思路。此外,因汤仕途失意,以及“萧峰长自清”的的人生追求,也为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和其他杰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积累。

观点得到专家、学者肯定

萧德齐称,汤显祖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归里,在故乡临川的沙井建“玉茗堂”,潜心于戏剧和诗词创作。他曾到杏花楼与明代大臣张位讲述《牡丹亭》创作,倾听张位意见。张位被《牡丹亭》剧情所感动,鼓励汤显祖尽快完成剧本。汤显祖返回临川后,不到三个月完成了这一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明代万历二十七年重阳节,恰逢南昌滕王阁新修落成大典,在张位建议下,江西巡抚王佐大摆庆宴,并由海盐戏班王有信在滕王阁首次公演《牡丹亭》,当时张位陪同汤显祖现场观看了演出。

萧德齐表示,“汤显祖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爱情传说有机结合起来,他塑造杜丽娘可爱的少女艺术形象,无疑融入了萧峰萧史弄玉动人传说。萧峰与汤显祖戏曲有着千丝万缕、一脉相承的联系。他承续了优秀中国文化传统,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情感和价值观,在《牡丹亭》戏曲中熠熠生辉,内涵丰厚,流传广远。”

萧德齐称,在此前南昌大学举办的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他提出的汤显祖《牡丹亭》灵感源自南昌西山萧峰观点,得到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肯定。萧德齐表示,目前西山萧峰还是一处尚未开发的历史遗迹,他们课题组将继续深入探究,还汤显祖与南昌西山萧峰原貌。

段长征 据中国新闻网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