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贵生书院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2.02
【版次】第9版: 湛江地理(人文)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贵生书院的前厅古树繁茂,绿荫遮天。
汤显祖墨迹刻在石碑上。
贵生书院内立着汤显祖的雕像。
文/记者冯斐 通讯员陈直 李海珍 图/记者张锋锋
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著有惊世骇俗的不朽之作《牡丹亭》。当他被贬到徐闻时,看到“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仪”的情况后,就与时任徐闻知县的熊敏一同捐资创建了“贵生书院”,并借此提倡尊重生命,多学知识。日前,记者从徐闻闹市区出发,驱车三五分钟,就来到了当地颇为有名的贵生书院,随着采访的深入,一段贵生书院与汤显祖的故事随之展开。
“东方莎士比亚”被贬徐闻
汤显祖(1550年—1616年)出生在江西省抚州临川县东汝水河畔文昌里的一个书香世家。在他的一生中不但命运曲折离奇,还在仕途上尝尽了苦果,而最终,他也因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
1570年,年仅20岁的汤显祖在乡榜中获得第八名中举,但当时的科场十分黑暗,以文取士的年代一去不返。在这种背景之下,不喜欢巴结权贵的汤显祖自然不受欢迎。很快,他就因为自己的性格受到了打压,也最终决定了后来数十年的命运。由于拒绝为首辅张居正的儿子在科考中作弊,他虽然满腹经纶却一直屡试不第。直到1583年张居正病故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而这时,曾经意气风发的才子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1584年,34岁的汤显祖被授于南京太常寺博士,后迁礼部祭司主事,官至六品。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 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慨上书《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当朝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广东省徐闻县典史。而这典史按照当时的制度叫添注,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但这一官职不入品阶,即“未入流”。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徐闻县的知县熊敏是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人。由于与汤显祖同为江西同乡,且事先有友人写信要求关照。所以他对汤显祖很客气,给他单独住一所房子。汤显祖任职后,发现这里民风剽悍,斗狠起来甚至失去生命,汤显祖曾在《与汪云阳》信里提到,“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于是,在知县熊敏的帮助下,汤显祖在徐闻县城北门住舍处建立起了贵生书院的雏形,并亲自执掌教鞭开课讲学,当时徐闻青年士子仰慕他的名声,纷纷前来登门求教。
书院历经数次整修保存良好
史料刘应秋《贵生书院记》记载,明万历十九年的贵生书院,规模不过“构堂一区”而已,以此证明当时的书院仅仅拥有一间课堂。书院前有明代石道,全长732米,宽4.6米,东西走向,路面有牛车车轮碾成轨迹2道,深达13厘米。沿石道西走300米有学宫,建于明,仅存大成殿,经过1986年的重修,现保存十分完好。随着历代执政者对贵生书院的重视,历经数次重建的书院规模明显扩大,占地面积3030平方米,建筑面积528平方米。
当年的贵生书院是何模样?徐闻县博物馆冯驹馆长介绍,整个贵生书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中堂、亭阁、后厅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立有宋朝五夫子和汤显祖的牌位用于祭祀。整个书院为12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其后,汤显祖还在《徐闻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写道:“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贵生”二字以此得名。历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汤显祖的成就,都把贵生书院当作徐闻的重要教育场所。
1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政府拨款重修了前厅、中亭、后堂,并加宽加长了东西学斋,1989年开放。同年贵生书院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徐闻八大景点之一。2011年,贵生书院再次获得重修,如今的贵生书院仅存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有前厅、后厅、亭阁、学斋(课室)。前堂一座三开间,面阔13.5米,进深7米,硬山顶砖瓦结构,前檐柱2支,屋面已残破,前堂大门上的题匾“贵生书院”四字模糊可辨。在前堂后面19.6米处有东西学斋两座,各为四开间,面阔16米,进深6.5米,砖瓦结构,两学斋之间存一间讲堂,面阔6.3米,进深7.1米,书院曾有十多块石碑,现仅存《院规条》碑、《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贵生书院官田》碑、《新捐文生碑》。
“贵生”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1593年,汤显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并对朝廷的日益腐败愈发的不满,1598年他弃官归里建造玉茗堂,当年就写成惊世之作——《牡丹亭还魂记》,继而撰写了《南柯梦》、《邯郸记》与之前写的《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在徐闻开课讲学时间不到半年,就重新得到了朝廷的任用。在徐闻的半年里,他勤政爱民,体察民情,踏访名俗,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文笔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深受百姓的爱戴,特别是他创建书院提倡传经讲学,给当时徐闻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并由此给整个徐闻今后的教育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明万历19年至崇祯年间徐闻连年旱灾,民食不果腹,虽然面临十分艰苦的状况,但却人人向学,仍出了15名举人,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十分高产了。而在明清两代,徐闻多次对贵生书院进行了修葺,并订立了《院规条》,还拨出会科经费,可见其提倡的“贵生”理念已经深入徐闻人心。1616年,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至徐闻后,徐闻县专门兴建了“汤公祠”,以此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清道光年间的知县王道光、赵榛卜重建书院。同治年间,知县王伯良又增设书院月课以振文风。光绪年间徐闻县知县许南英(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之父)亲临书院,当堂主讲,教书育人。我国当代著名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也对汤显祖对徐闻的影响给予很高的评价。1962年5月1日,著名戏剧家田汉专访贵生书院时曾赋诗一首——万里投荒一邑丞,孱躯哪耐瘴云蒸,忧时亦有江南梦,讲学如传海上灯,应见缅茄初长日,曾登唐塔最高层,贵生书院遗碑在,百代徐闻感义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