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汤显祖在徐闻的日子

汤显祖在徐闻的日子

作者:清科 出版日期:2009.08.30 点击数:0

【作者】 清科

【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出版日期】2009.08.30

【版次】第6版:红土季风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汤显祖

明万历十九年(1591)闰三月,被视为“不祥之兆”的慧星出现,那年,也是汤显祖的不祥之年。汤显祖因上疏弹劾那些无行的辅臣科臣并语犯神宗,被以“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的罪名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从此,才华横溢的戏剧家汤显祖便与当时的“南蛮之地”徐闻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汤显祖并不为上疏后的举动后悔,也没有为发配荒蛮之地而悲观,他乐观把贬谪徐闻看作如汉代陆贾为汉高祖安定天下去出使南越哩。地处天南之端的徐闻,自然与社会环境都较恶劣,但毕竟还不是天涯海角,比苏轼贬去儋州好得多。汤显祖能发配至此,许多好心人为之庆幸,说是“九庙神灵默护”。

汤显祖不带家眷,从南京回临川小住,一场疟疾将汤显祖折磨了四个月,眼看到了九月,“凭限”归定的时间临近,身为受贬“罪臣”,迫于皇命,不敢再拖延时间,忙收拾好行囊,拖着刚刚康复的身躯,不得不长途跋涉继续南下。在阳江莲圹驿乘船过琼州海峡,上合浦廉州,才走陆路,过雷州到徐闻,来到徐闻宾朴城,巳近黄昏,徐闻知县熊敏安置他住进典史署。据说,初来乍到的汤显祖难于入寐,夜半三更,喉干难忍,于是,他披衣行出庭院,发现书院前有一口梦泉,汤翁饮此泉后,梦魇缠绵,才思泉涌,触景生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即记下梦中情节,形成《牡丹亭》的初稿。到徐闻是汤显祖生命的罹难期,也是他人生价值取向的转折期。在这里,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牡丹亭》的创作。那年对于汤显祖来说是不幸的,而对于中国文坛而言,是幸运的,因为没有岭南之行就没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占有一页的《牡丹亭》,也难怪田汉作诗“庾岭归来笔有神”来描述汤显祖的这段经历。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都非常恶劣。据康熙《雷州府志》记载,徐闻““白日不朗,红雾四障,猩猩狒狒,短狐暴鳄,啼烟啸雨,跳波弄涨;三面阻海,倭奴东伺;交趾西窥、少有不戒,肆行剽掠。”长期生活在这种恶劣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的徐闻人形成了“性悍喜斗、轻生敢斗”的性格,导致徐闻教育落后,人文凋蔽,“总不好纸笔,男儿生事穷”。汤显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徐闻“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他深知要扭转这一陋俗的根本举措在于加强教化。汤显祖希望徐闻人通过接受文化教育,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改变“轻生好斗”的陋习,就用居住的公寓既做住所又用作教堂,“自为说训诸弟子”,开展讲学论道。汤显祖亲自来讲学,慕名前来求教者络绎不绝。汤显祖对来者总是以诲人不倦的精神认真讲解启发他们,以至“海之南北从游者甚众”(据清?宣统《徐闻县志》)。求学者每天把寓所挤得满满的,常容纳不下,于是汤显祖与徐闻知县熊敏想办法,决定捐出官府发给了他一笔“劳饷”创办了一间书院,起名为“贵生书院”。

汤显祖到徐闻估计自己要在这呆上一二年,表示要“安心供职”,“冰雪自爱”。可是时局难料,书院创办的第二年春天,汤显祖就奉命要离开徐闻调任淅江省遂昌县知县。徐闻县令熊敏在汤显祖离别时特设宴饯行,并用鸡舌香作程仪,徐闻百姓对汤显祖的离去恋恋不舍。汤显祖想到这贵生书院的使命任重道远,要在普及文化知识中,对广大士民进行贵生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他人乃至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于是他立下《贵生书院说》,阐明这一道理,作为礼物以答谢徐闻乡亲。在即将动身时刻,汤显祖劝士人惜生、尊生、贵生似余意未尽,再题诗一首《徐闻留别贵生书院》疾呼: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贵生书院现存清咸丰三年《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记录:自明汤义仍先生来徐创书院,而徐盖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掇巍科登仕,文风极盛。由此可见,贵生书院对徐闻的文教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汤显祖在徐闻虽然只逗留了几个月,但是他所点燃的文明之火却在徐闻熊熊燃烧了几百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