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牡丹亭》忆汤显祖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1.21
【版次】第B3版:书香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
罗朗
在《红楼梦》里看到:有一次行酒令,黛玉一时怕被罚,也不细想就说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当时众人都不在意,只有宝钗知道这句话来自《牡丹亭》,第二天她专门去找黛玉,说这是不正经的书,读了“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羞得黛玉满脸绯红。按宝钗的说法,假若王夫人下令在大观园里“扫黄”的时候查出这本书来,必然引起轰动。因为这个引子,我第一次找《牡丹亭》来细读,读完之后,进而想到,作者汤显祖曾被贬徐闻,就在我家乡的邻县,于是坐车前去汤显祖倡建的贵生书院访古和凭吊。
想当年,汤显祖拖着刚大病了一场的身子,孤零零地走在这一条崎岖漫长、渺无人踪的被贬路上,走进当时的“天然大牢”,心情不知是怎样的悲怆。不过,我没有更多地感慨汤显祖的坎坷命运,甚至忽略了他著名的箴言——“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在疾驰的汽车上,我只是反反复复吟咏着他所写的那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多么美妙的情思啊,令人柔肠百回千转!
踏进贵生书院,谒见了汤显祖的雕像,我掏出背囊里的一本《牡丹亭》,心情激动不已。传说他最初的创作灵感是在这里涌现的。《牡丹亭》采用大胆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有“人鬼情未了”的味道。不过,在我看来,这生死离合的故事其实很老土,有一些情节也显得粗糙和生硬。
譬如,千金小姐杜丽娘被父母养于深闺,不轻易下绣楼半步,十八年来,居然连自己家有一个大花园也不知道,虽说封建礼教森严,但她可不是坐牢啊!她的死,是因为做了一个和风流儒雅的书生在花园里结合的春梦……单单与一个陌生男子在虚无的梦里欢会一次,便惹来深入骨髓的相思,从此一病不起,没有任何转折和回旋的余地,仿佛走火入魔,最终香消玉殒,这也太夸张了。
又譬如,陈最良讲《诗经》,专拣一篇爱情诗《关雎》来讲,因怕引起小姐思春,支支吾吾,闪烁其词,像他这样正经死板的腐儒,怎会一开始就给小姐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呢?我觉得,即使是“剧情需要”,却不免牵强,这是《牡丹亭》尚不臻于完美的地方。抬头仰望汤显祖像,真想问问他自己的看法。
《牡丹亭》反封建禁锢,反程朱理学“灭人欲”的主题,是它的伟大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我最喜欢它的,是那艳丽典雅、缠绵悱恻的文词,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似水流年”,萦绕婉转,让我为之唏嘘不已。离开书院前,再一次对汤公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