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遂昌古乐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8.1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本报记者谈文儒/文吴鹏飞/图“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遂昌知县汤显祖赞美遂昌飞石岭景区的诗句。最近,由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记协县(市、区)域报工委联合开展了一次全省县(市)级媒体赴遂昌采风活动。“诗画江南处处景,绝佳山水数遂昌”。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遂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前来采风的30多家媒体的60多位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聪明的遂昌人千方百计挖掘文化内涵,将古代名人、历史文化与当地的山水风光巧妙地融合,倾力打造“汤公文化”,推出别具一格的“汤显祖文化之旅”,不仅使濒临灭绝的“草根文化”得以重生,还走出了一条依托文化促旅游发展的阳光之路。A在遂昌采风,当你游完云海飘渺的南尖岩、一波三折的神龙谷、夏季无夏的白马山和曲折清幽的峡谷飞石岭后,主人一定会热情邀您去听一听遂昌的古乐——十番演奏,领略一番古乐昆曲的魅力。那天吃过中饭,我们一行从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南尖岩风景区乘车,前往石练镇石坑口村。车上,一路陪同的遂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尹建中告诉记者,我们的下一站就是去听听遂昌古乐十番演奏。“为什么叫十番呢?”我不解地问,这个说来就话长了……A说起遂昌古乐十番,不得不提起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江西临川人。明代万历年间的1593年至1598年的五年期间,汤显祖就在遂昌县当知县。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兴教办学,劝农耕作,灭虎除害,政绩显著,深受遂昌百姓的爱戴。汤显祖在遂昌的五年里,社会安定,百姓富庶,出现了“庭中有讼多蕉鹿,市上无喧少斗鸡”的升平景象。从而为汤显祖传教昆曲和创作《牡丹亭》形成了极其良好的条件。有词为证:“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在。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自诩为“仙令”,称遂昌为“仙县”,留下了许多赞颂遂昌风情的美丽诗文。其间他构思并落笔创作的传世巨著《牡丹亭》,在1595年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时候,汤显祖也在同一时期塑造了杜丽娘、柳梦梅这两个同样典型的形象,他还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一生创作了许多戏曲,最有名的就是《牡丹亭》。另外还有《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为《玉茗堂四梦》。《牡丹亭》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被誉为中国四大爱情名剧。有专家定论,国外有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就是汤显祖。B《牡丹亭》是一部描写爱情故事的剧本,最广为传唱的一节就是“游园惊梦”。讲述了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正当青春年华,但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情非常压抑。一天,她在游览自家后花园时,花园中美丽的春色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于是,她抱怨父母只知选择门当户对的女婿,而使自己青春虚度,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境中,她在花园里遇到了秀才柳梦梅,两人一见倾心,互诉爱慕之情。然而,正当两情绵绵难舍难分之际,杜丽娘的母亲进入园子叫醒了她,打断了她的美梦。这就是“游园惊梦”。如今《牡丹亭》成了昆曲传统代表曲目,而第一个把《牡丹亭》改编成昆曲的就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那么这故事和古乐十番又有什么联系呢?”“联系多着呢。”在一旁的旅游局风景规划科科长张长生接过话茬说。原来,遂昌十番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以笙、箫、梅管、云锣、提琴、月琴、鼓板、三弦、双清(一种四弦弹拨乐器、有点像三弦)等为基本乐器,以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中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等昆曲曲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汤显祖在任期间,公务之暇,和诸生好友遍游山水,诗酒唱和,并在当地群众中传习教唱昆曲,将昆曲的演奏方式运用于民间喜庆活动中。特别是以前的秋赛会、春节灯会和迎神庙会等庆典活动中最为隆重,数百年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遂昌十番。所以说,遂昌古乐十番的起源,与汤显祖密切相关。C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石练镇石坑口村就呈现在眼前了。这是一个靠山脚的古老村庄,一条30多米宽的溪横在盘山公路的东边,川流不息,清澈见底,偶尔能看见几条小鱼。溪水缓缓地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悠悠的历史,潺潺的流水声,又像在吟唱着一支欢畅的乐曲,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过一座三米多宽的水泥桥,我们来到了古乐十番的演奏地点。这是一个古老的戏台,据说以前是一座庙宇。戏台坐西朝东,正对面就是看戏的大堂,可容纳四五十人。两边是走廊,看客可以从这里穿梭走过,中间是一个二十平方米大小的天井。戏台有一点五米高左右,用木板搭成的舞台也不过二三十平方米。只见戏台上10位老艺人一字弧形摆开,他们统一穿着印有花纹的大红绸缎演出服和黑色的绸缎裤,每人手中都拿着一种民族乐器,或吹、或拉、或敲、或打,神情十分地专注,犹如在演奏一首上帝安排的圣曲。那天,他们演奏的第一支曲子就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一节。没有主持,没有吟唱;乐曲就像戏曲中的过门、间奏之类的,十分流畅。整个演奏有板有眼,委婉动听,还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云锣声……我们一行就坐在戏台前的大厅中间,一把竹椅,一杯清茶,静静地聆听着那400多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悠悠古乐,不时把我们带进了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情人缠绵的爱情梦境中……四十多分钟的演奏,很快就结束了。我找到了吹梅管的老艺人,七十五岁的赖广能。他说,他在1948年十六岁就开始学习十番演奏,因为当地人把演奏十番看得很神圣、很高雅。他们这些演出的人中,年龄最大的就是他哥哥赖喜能,现已八十三岁高龄,当天他因身体不适没能来参加演出。另一位七十五岁的老艺人,吹笛子的肖根其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也是1948年和赖广能一起学习十番演奏的。“现在政府非常重视民间艺术,我这个老艺人也能有机会为汤公(汤显祖)文化做点贡献了。当然,我们老了,还须有年轻人来接替。村里现在已有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学习十番演奏,我们这一代有义务向他们传习。不过年轻人可比我们强多了。”看来,“十番”这个“草根艺术”已经后继有人了。D在回县城的路上,当说起古乐十番,旅游局的张长生科长又一次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十番演奏因组合乐器和演奏调谱的不同,有称“文十番”、“武十番”的;也有称“粗十番”、“细十番”的;还有称“男十番”、“女十番”的。由于各地风俗各异,流行的调谱不同,编制不同,其叫法也就不一样。我们那天看到的就是“文十番”,也可叫“男十番”。“十番”一般十至十二人演奏,其中笙二人,箫二人,九云锣一人,梅管一人,提琴一人,鼓板一人,双清一人,三弦一人,月琴一人。“石练镇的十番演奏是我们目前保留得最完好的。现在演奏的石练十番谱调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记谱方式。”这种谱称之为“二尺谱”,又叫“蓑衣谱”。因为它的记忆和手抄形式就像穿蓑衣一样。“上、尺、工、凡、六、五、乙”,它分别代表现在的“1、2、3、4、5、6、7”。十番演奏的内容有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洪升的《长生殿》等传统名剧的曲牌,但都是昆剧曲牌, 这与汤显祖在当年传习教唱昆曲有着密切关系。现在演奏的石练十番,原已间断了五十多年了,也就是说,这些民间老艺人还是在解放前学习的十番乐曲,解放后的五十年中都没有演奏过。2000年遂昌县旅游局和文管会在一次旅游、文物调查的机会中,重新发现了“石练十番”。特别是近几年来,遂昌县依托“汤显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学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这三大世界文化品牌,全面激发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开发旅游资源,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发展之路。通过进一步地挖掘、整理民间文化,修扩建汤显祖纪念馆,创建汤显祖文化传承学校,命名石练镇为“昆曲十番”传授基地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濒临失传的石练十番终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草根文化”得以重新登上“大雅之堂”。E2001年8月24日在遂昌举行的“中国汤显祖研讨会首届年会”上,以昆曲为基调的“遂昌十番”先后被省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浙江省昆剧院院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喻在观看了十番乐队的表演后感慨万分:“我研究昆曲五十多年,对昆曲情有独钟。想不到遂昌这方土地上还有这么多民间艺人喜爱昆曲,演奏得又这么精彩到位,这很不容易。”2003年,昆曲十番已被列入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项目。经省文化厅批准,今年又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汽车在遂昌的山水间匆匆行驶,但古乐十番的余音还在我的心头萦绕,我的思绪也在随着汽车的行进向前延伸……我想,智慧的遂昌人,能充分发掘和利用400多年前汤显祖的文化内涵和名人效应,全力打造汤公文化品牌,还推出独具魅力的汤显祖“文化之旅”,把古老的十番艺术包装得如此完美,结合得如此巧妙,实在是一项明智之举。打造旅游品牌,山水是宝,文化更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