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汤显祖与南安牡丹亭

汤显祖与南安牡丹亭

作者:彭承礼 出版日期:2003.07.11 点击数:0

【作者】 彭承礼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南安 《牡丹亭》 申时行 杜丽娘 江西省大余县 明万历 广东徐闻 场景设置 

【出版日期】2003.07.1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汤显祖,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代大戏曲家、文学家,列宁称颂他为“东方莎士比亚”。其代表作“临川四梦”中尤其以取材于南安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牡丹亭的故事写的《牡丹亭还魂记》最为著名。$$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时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的汤显祖,因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史。一日,他途经中原通往岭南的最后一站———南安府大庾县,听驿丞说府衙后花园的景致甚好,遂前往寻幽探胜。$$汤显祖来到府署后花园,果见景致不错。花园虽占地不大,却小桥流水,台池掩映,花木葱茏,曲径通幽,尚有牡丹亭、舒啸阁、芍药栏、绿荫亭、梅花观等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构成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正值他流连忘返之际,忽闻叮叮当当的砍伐声,只见东墙角一棵高大的梅树在众人的齐声呐喊中轰然倒下。汤显祖见此情景好不纳闷,遂走上前询问,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一段离奇故事:前任杜太守之女来花园私会情人,被其父怒责后,忧郁成疾,死后便葬在一棵梅树下,并将自己生前的美容描下藏于紫檀匣里,后来每当月黑风高夜,这棵梅树便会索索发响,甚至会传出:“还我魂来,还我魂来!”的呼叫声。新任太守不堪梦魇之苦,于是雇人砍掉这棵会索魂的梅树。$$偶尔听到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早已触及汤显祖创作灵感。但身为贬官的他,只好将这一炽烈愿望暂埋心底。他在南安驿馆小住两日后,便换乘了一头骡子,沿梅关古驿道穿关南去。时值深秋,面对梅岭路上秋山红叶、老圃黄花的苍凉景色,汤显祖联想到杜小姐为情所困、忧愁成疾以及自己宦海浮沉的不幸命运,顿悟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一哲理的真谛。继而,他满怀怨愤之情,写下《秋发庾岭》一诗,诗云: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辉。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申时行下台,汤显祖得以调升浙江遂昌县知县。他北越重返梅岭,来到大庾。因水涸待舟,他便寓居回到故里的同年好友谭一召家,进一步了解牡丹亭及有关传说,探问当地风土人情,更多时间还是磋商《牡丹亭》一剧的场景设置和情节的构想。$$过了5年,汤显祖49岁,他目睹朝纲败坏,官场险恶,便从遂昌任内弃官归里。他回到临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于完成《牡丹亭》一剧的创作。他废寝忘食,昼夜笔耕,每当写到动情处时,自己也随着剧中人物的情感而洒下泪水。一天,当他写到杜丽娘《寻梦》中“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段唱词时,竟情不自禁地独自躲进柴房里痛哭一场。$$是年秋,《牡丹亭还魂记》一剧终于脱稿成书了。汤显祖根据民间传说,以南安府衙牡丹亭为背景,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惊世骇俗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力地抨击了窒息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的封建礼教,热情地讴歌了追求幸福自由、争取个性解放的抗逆精神。此剧一经问世,以昆剧《牡丹亭》在全国各地演唱,数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近现代更是频频被搬上银幕,绘上邮票,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传播于欧美各国。文由景起,景因文传,南安牡丹亭从此声名鹊起,闻名遐迩,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和海内外游客来此畅游。$$1996年牡丹亭移址老东山公园重建。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