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既是剧作家也是理论家”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8.0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820
【全文】
汤显祖是中国著名戏剧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100位文化名人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崇高学术地位。虽然中国早已有了“汤学”———专事研究汤显祖的科学,但不可否认,这门学科相对比较冷僻,涉足者不多。日前,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省文化艺术学校原副校长、省文体厅史志办原副主任龚重谟先生,就他刚出版的《汤显祖研究与辑佚》一书进行了采访。 龚重谟告诉记者,他本是汤显祖的同乡,1988年调来海南前,一直在江西省抚州市文化系统工作。1960年代,他刚参加工作时,就住在汤显祖曾经住过的玉茗堂遗址上,但真正与汤显祖研究建立感情,则是后来写作《汤显祖传》的过程中,特别是1985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进修后,他开始涉猎“汤学”。“调来海南后,我改行做了文体政策法规研究,辑于书中的这些‘汤学’著述,基本上都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龚重谟说,长期以来,“汤学”领域往往只把汤显祖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剧作家,而把汤显祖摒弃于戏曲理论家之外。“其实,汤显祖的大量剧作理论散见于与诗文理论结合的各种论述中”,龚重谟由此入手,通过汤显祖著名的“临川四梦”(即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创作实践,最终总结出了一套汤显祖的戏曲理论,并围绕“情”、“意趣神色”、“自然灵气”和“虚实结合”四大方面论证,归纳出了汤显祖戏曲理论具有“自成体系”、“富有实践性”和“哲理深度”三大特色。 在深入研究过程中,龚重谟还把汤显祖的戏曲理论与王骥德、李渔的戏曲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了“三家理论,各成体系”、“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鼎立而峙的三座高峰”、“三家理论的总体面貌,才堪称我国系统完备的戏曲理论体系”的结论。对于这一研究成果,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李希凡先生为该书作《序》,给予了极大肯定。 龚重谟说,在这本书中,他对汤显祖的思想核心———“情”,也作了深入研究。汤显祖的“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其哲学思想的“情”;另一类是体现其文论思想的“情”。李希凡先生在《序》中进一步认为,“在明清文艺汹涌的‘情潮’中,汤显祖是以‘情’反‘理’的‘至情说’的首创者,并给予曹雪芹《红楼梦》以巨大影响。”该书序中李希凡还表示,“在我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中,汤显祖自是明代戏曲最富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并同意“誉汤显祖为‘戏曲大师’”,这无疑是龚重谟对汤显祖思想研究的中肯评价。 龚重谟告诉记者,他的汤显祖研究几乎涉猎“汤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汤显祖剧作、戏曲理论、生平、佚文辑释、中外比较以至剧作主题、情节结构、剧中时间处理等,在国内“汤学”界引起强烈关注。龚先生坐得住冷板凳,从1982年出版《汤显祖传》后,20多年间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汤学”,为我国的“汤学”研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报海口8月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