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历久常新
【作者】 方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5.31
【版次】C03 | 通识新世代 | 古今中华 |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元代是戏剧盛行的年代,孕育出四大作家;到明代,戏剧虽非主流,但也出现了一位与四大家旗鼓相当的戏剧家──汤显祖,由于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时代,还被现代人美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却因刚正不阿的性格在仕途上连连受挫。万历五年(1577 年)赴京赶考,因不接受张居正拉拢而接连落第。直到33 岁时才中了进士,但任职期间又因揭发时弊、触怒权贵而被贬。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不满朝政腐败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取名「玉茗堂」,开始致力戏剧和文学创作,终其一生。
在汤显祖的众多代表作中,《牡丹亭》最有名,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暮色还魂记》,描写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与他的另外三部作品:《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玉茗堂四梦」。此剧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体现了汤显祖创作的最高水平,一推出便超越了另一部爱情故事《西厢记》,有记载称: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受到民众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力的妇女。
至今,此剧仍常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更成为昆剧经典剧目。2004 年台湾作家白先勇集合内地及港台地区的优秀艺术家,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借年轻一代重燃昆曲热。
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