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汤显祖与《牡丹亭》(上)

汤显祖与《牡丹亭》(上)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3.2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方新报

【出版日期】2011.03.25

【版次】第29版:读书

【入库时间】20111020

【全文】

汤显祖(1550~1616年),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他少年好读,21岁中举,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他性格耿直,因上疏抨击执政宰相而遭贬。1598年,他辞职回家,度过了20年的闲居生活。多年的官场生活让汤显祖进一步认识了官场的黑暗与腐?,加剧了对统治者的不满。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和思想上的进步,与他的老师罗汝芳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崇拜进步思想家李贽和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尊他们为一“雄”一“杰”。正是这样的进步思想,使他在为官时关心民生疾苦,创作中敢于反抗和鄙视权贵,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汤显祖对创作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认为文主“情”,主张“自然而然”,反对矫揉造作,强调创作要有灵性,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反对极力追求声调格律的做法,与当时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相对立,被誉为“临江派”或“玉茗堂派”的开创人物。他所著的《紫钗记》、《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而他的成名作、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高峰。

《牡丹亭》共55出,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被父母禁居深闺,心情郁闷。一次,她偶入后花园,触景生情,悲叹自己青春虚度,伏几而眠,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相爱,醒后感伤,愁病而死。后游魂寻找柳梦梅其人,二人相见如故,便令柳梦梅掘坟而再生。复生后几经周折,终于成就了姻缘。剧本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至死不渝的纯真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全剧由皇帝出面调解,以全家大团圆结局,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又未能摆脱当时传奇套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局限和作者的思想局限。

《牡丹亭》剧本构思奇特,人物刻画特别是心理描写生动细腻,语言新颖锋利而又极具个性,词曲优美。作者继承了前代戏曲遗产,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在爱情剧创作上形成了新的独特风格,具有更进步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牡丹亭》的充满时代意义的主题,是通过表现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展现的。明代统治阶级大力倡导“女德”,据明史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志者不下万余人”。这种情与理的冲突,在《牡丹亭》里就表现为杜丽娘、柳梦梅和封建家长杜宝之间面对面的斗争,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上。

杜丽娘是《牡丹亭》里塑造的最光彩亮丽的人物形象。作者对杜丽娘的刻划采取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手法。首先,写她的形象美、衣着美。她生长于名门,稳重、矜持而又温顺、聪慧,美丽而又炽热。这突出表现在《写真》、《闺垫》两出戏中。紧接着,作者写了她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的遭遇。《训女》、《延师》、《慈戒》等戏中,满怀爱情希望的杜丽娘承受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但同时也唤醒了她对自由幸福的勇敢追求。

她强烈不满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看不到痛苦的根源。于是,她把希望寄托于偶然在梦里出现的书生身上,决心以生命换取爱的自由。《闹殇》、《冥誓》这些戏中展示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愿望,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找不到梦中的爱情的,她感到空虚和悲伤,终于郁闷而死。杜丽娘的死并没有结束她对幸福和爱情的追求,在彻底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后,她更加大胆执着。她责问阴间的判官,询问她梦中的情人姓柳还是姓梅;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好生活。 

文/孙大业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