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梅花绽放”汤显祖故里

“梅花绽放”汤显祖故里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2.10 点击数:0

【副篇名】——记梅花奖艺术团江西抚州行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出版日期】2013.12.10

【版次】第5版:艺术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谷好好表演昆曲《扈家庄》片段 高 扬 摄

本报记者 钱力

江南的冬日似乎迟迟不肯到来。尽管早已过了立冬,江西抚州的街头巷尾还是到处飘着幽幽的桂花香。11月30日,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暨第一届“汤显祖戏剧奖·小戏小品奖”颁奖晚会在这里举行,临川故郡洋溢着浓郁的戏曲味道。

9个剧种 14朵梅花

演出在抚州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的汤显祖大剧院举行。当晚,拥有1244个座位的剧院座无虚席,整场演出历时两个小时,包括“国宝级”戏剧大家尚长荣、裴艳玲等在内的近20名梅花奖获得者表演了9个剧种的经典剧目片段。艺术家深厚的功底、精湛的技艺、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据悉,此次演出按照南方观众的口味,增加了黄梅戏、越剧等剧种的演出比重。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蒋建国、第19届梅花奖获得者吴亚玲夫妇表演的黄梅戏《刘海戏金蟾》、《天仙配》选段委婉清新、情意绵绵。第22届梅花奖获得者陈飞表演的越剧《孔雀东南飞》、《五女拜寿》选段,清丽雅致。扬剧《板桥道情》选段、淮剧《祥林嫂》选段、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晋剧《大登殿》选段等节目精彩纷呈,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而两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尚长荣和裴艳玲的演出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戏剧之乡”异彩纷呈

演出现场,坐在记者身边的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一直举着手机小心翼翼地录着音。这位老戏迷听闻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来抚州演出,虽然双腿行动不便,仍执意要求家人送他到现场观看。“活了这么大把岁数了,能在自家门口听电视里的这些大腕唱戏,此生之幸。”他激动地说。

抚州人对于戏曲的热爱,追溯源远。400多年前,这里就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他不仅创作了轰动当时文坛曲苑、数百年传唱不衰的“临川四梦”,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古典戏曲导演的理论与实践。这位“东方的莎士比亚”令世世代代抚州人引以为豪。

今年,抚州举办了首届“汤显祖戏剧奖”,这是江西省文联、江西省戏剧家协会设立的省级综合性戏剧艺术奖,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省的团队来参加,为弘扬临川文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此次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出恰逢“汤显祖戏剧奖·小戏小品奖”闭幕颁奖。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代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向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说:“抚州戏剧资源丰厚、戏迷票友众多。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闻名世界,而打造高品质的‘汤显祖戏剧奖’也将成为抚州文化界的‘临川新梦’。”

“梅花团”情似一家人

成立于2005年6月的梅花奖艺术团每年赴全国各地“送欢乐、下基层”,艺术家们永远随叫随到。而为了呈现出最好的舞台状态,团员们更是用心良苦。所有演员早上9点就赶到剧院走台、对光。

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谷好好演出的昆曲《扈家庄》选段,一上来就是武戏表演的高潮段落,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上台之前如果没有充分热身,动作、技巧就会不连贯,还极易受伤。当天晚上,她5点钟就来化装,7点就开始热身。“这样到了台上,灯光一亮,锣鼓一响,精气神就来了。”尽管只有短短的7分钟演出,但她下台时已是满头大汗。

在梅花奖艺术团的不少艺术家看来,他们的演出更像是一场高规格的检阅。因为他们是各剧种的领军人物,都希望将自己剧种的特色、魅力尽情地展示出来。“我每次都是带着两个大箱子,把自己最美的行头都带出来。很感谢梅花奖艺术团能够给昆曲一个展示的平台。”谷好好说。

不过,道具的携带让这些艺术家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因为不希望心爱的宝贝有一丝一毫的损坏,他们往往不愿把道具托运。陈澄饰演祥林嫂时用的一根长竹棍,过机场安检时就惹了不小的麻烦。因为过长,她不得不将竹棍拦腰截为“双节棍”,用的时候就在中间加个木塞,用螺丝拧紧再“合二为一”。然而即便如此,在某些机场过安检时还是得费尽口舌。如今她正计划把“双节棍”改造成“三节鞭”来携带。

而在梅花奖艺术团奔赴全国各地演出时,有时候没有足够的名额让每位艺术家带自己的化妆师。这时候他们在后台往往都是互相帮忙,梳头、上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现在我们每次只要一说到梅花奖艺术团演出,大伙儿都迫不及待地要来,随叫随到。聚在一起,彼此问候,交流各个院团、各个剧种的情况,包括生存的状态、发展的趋向等各个方面。”谷好好满脸欢欣,“梅花奖艺术团是个大家庭,把我们所有的剧种都绑在一起,大家如同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特开心。”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