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复与汤显祖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2.05
【版次】第C03版 (老苏州)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陈 益 一个是四十岁就双目失明,却著作颇丰的“病居士”,一个是才情横溢,清傲率直,命运多舛的剧作家;一个是一生蜗居于古城昆山一隅,难得出几次远门,一个是从江西临川考中进士,先后任职于雷州、遂昌、南京,又弃官回乡。然而,因为昆曲,因为《牡丹亭》,因为共同的意趣和见解,张大复与汤显祖这两个天各一方的人彼此相重、相通,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张大复字元长,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他是什么时候与汤显祖定交的,暂且难以考证,但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散见于史籍。张大复将《牡丹亭》同庄子、苏东坡、罗贯中的作品并列,推崇为“书之可读可传者”。汤显祖则赞叹张大复所著的《梅花草堂笔谈》“天下有真文章矣”。 张大复五十几岁时,常州推官王命新将由他口述、别人记录的文集《嘘云轩文字》寄请汤显祖审阅。汤显祖为之写了一篇序文,劝张大复不必耗费精力于八股文,不如多多留意《老子》、《易经》和《太玄》等经典,它们篇幅不大,却义蕴无穷,可以演绎或阐发成一家之言。张大复在回信中感谢汤显祖的好意,然而八股文是他的“糊口之策”,希望能得到汤先生的理解和同情。 又过了几年,张大复整理了一份家史,寄请汤显祖写序文。张氏世祖因贫穷而入赘到女家,地位并不高。几代单传,有的很早就死了,有的一辈子苦读而没有出头之日。张大复双目失明后,听得见母亲的声音,却看不见她的容颜。老母亲病危时,他抚摸到她形销骨立的身体,忍不住潸然泪下。老母亲却安慰他说:“可惜儿子看不到娘,娘哪儿就会死呢? ”母亲逝世不久,女儿和弟弟又接着病故,实在是祸不单行。汤显祖在序文里说,他六十岁以后不愿读悲伤的文字,怕自己早衰,心中难以承受,而《张氏纪略》使他不忍不看,不看完还舍不得放下,往往是已经把它收起来了,又出现在书桌上。当汤显祖的《张氏纪略序》千里迢迢寄到昆山片玉坊时,张大复的家人梦见亡故的弟弟叫人洒扫庭除,好像是有哪一位贵客光临,没想到原来是一篇珍贵的文章。 明朝万历末年,汤显祖的名气已如日中天,他的《玉茗堂四梦》在朝野上下都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尤其是《牡丹亭》,各地竞相上演,观看者无不为之动容。然而,汤显祖始终把张大复视为知音。 事实上,张大复确实是一个昆曲行家,对于《牡丹亭》的理解,比别人更深一层。他认为成功扮演杜丽娘的关键,在于要能充分领会汤显祖情之所钟的少女的性格与她内在的生命能量,这样才能刻画出“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形象。《梅花草堂笔谈》还记载,娄江(今昆山、太仓一带)有一位名叫俞二娘的少女,偶尔地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牡丹亭》,不仅读了又读,爱不释手,还“蝇头细字,批注其侧”,恨不能像杜丽娘那样为情而死,为情而复活,结果十七岁时就“怨愤而终”。张大复把俞二娘批注过的《牡丹亭》剧本寄给了汤显祖。汤显祖读着少女心声,不由感慨万分,写下了五言绝句《哭娄江女子二首》: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这,是《牡丹亭》演出史上最感人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