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澳门之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0.07
【版次】第A03版:国学堂
【入库时间】20130110
【全文】
汤显祖塑像
王充闾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旧称“濠镜(境)”,归属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位于珠江西岸,面临南海,与香港、广州鼎足而立,互成掎角之势。史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初入其地,借“舟触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强行上岸租占澳门,“久之遂专为所据”。后来又不断扩大范围,使之逐渐扩展成国际通航的港。二百八十九年后,香港开埠。此前,澳门一直是西方在东方贸易的中心。
那么,汤显祖又何以在剧作《牡丹亭》中写到澳门呢?这就要说到他的“澳门之旅”了。汤显祖,江西省临川县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二十一岁中举,三十四岁中进士。在留都南京,先是做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后升任礼部主事。《明史》有传,谓其“意气慷慨”、“蹭蹬穷老”,颇能概括其个性与生平。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与申时行,极言诸臣欺蔽误国、营私舞弊。对他的大胆放言、指斥时政,万历皇帝震怒异常,当即以“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罪名,把他贬到广东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做典史。
这样,他先是从南京沿江南下,返回家乡临川,然后再从临川继续南行,前往贬谪场所。途经广州时,顺便乘船出珠江,游览了澳门,其时大约在1591年圣诞节前后。澳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汤显祖在澳门的时间不长,而后便经由开平、阳江登舟入海,再赶到徐闻县就职。
这次不平凡的旅行,使汤显祖成为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最早到过澳门的人,而且留下了四首七言绝句,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四首诗中一、二首,题为“听香山译者”。“香山”即指“香山岙”(实际上,“香山岙”指的就是澳门)。“译者”今称翻译,当时叫通事。由于“译者”为中国人,因此,诗人得以向他询问了许多澳门的情况。其二云:
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西海新生月,出东林倒挂香。
大意是,娇媚如花的葡国少女,衣裳上喷洒着蔷薇露水,她的美丽的面容宛如西海边上刚升起来的月亮,中有香气喷出,使人联想起爪哇国的倒挂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不乏对于美艳少女的描绘,但像这种夸张而奇特的写法还不多见,显现了剧作家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无疑这也是描写西洋婀娜少女诗中较早的一首。
第三首为《香山验香所采香号》: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
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
明朝宫廷对龙涎香以及沉香、降香、海漆诸香等海外香料需求量甚大,在澳门购求香料成了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千金一片”说明香料的贵重。“香山验香所”应是朝廷设在澳门负责检验香料质地的一个专门机构。
第四首《香塞贾胡》,写在澳门居留的葡国商人:
不住田园不树桑,琅珂衣锦下云樯。
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他们(贾胡)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着贵重珠玉,不事农桑,专以贸易为生。上述有些内容,在《牡丹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据汤显祖自称,《牡丹亭》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当时还在江西遂昌县知县任上,距其游历澳门已过去七年时间。我们知道,此剧许多情节取自宋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但《谒遇》以及《怅眺》两出戏文中有关香山岙的情节,却是他依据亲身所见所闻有意识地后加进去的。汤显祖生当明朝日益腐朽没落的时期,亲眼目睹了嘉靖皇帝服丹求仙、大兴土木,万历皇帝直接派遣亲信宦官征税、无情搜刮等种种荒淫无度的糜烂生活。通过描写宫廷不惜挖空国库去采购海外珠宝,曲折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的行径,赋予这部爱情剧作以深刻的政治内容。
另外,《谒遇》中,柳梦梅(生)与钦差大人(净)的对话,也颇有深意:
(生)禀问老大人,这宝来路多远?
(净)有远三万里的,至少也有一万多程。
(生)这般远,可是飞来,走来?
(净)哪有飞走而至之理?都因朝廷重价购求,自来贡献。
(生)老大人,这宝物蠢尔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生员柳梦梅,满胸奇异,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
几句问答,把封建朝廷爱“蠢尔无知”的珠玉如性命、弃“满胸奇异”的人才如敝屣的真相,彰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