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退出官场之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2.30
【版次】第21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戏剧家,字义仍,江西临川人。他出生于书香之家,祖父、父亲都好读书,家中藏书四万余卷。汤显祖聪慧好学,少即有文名,二十一岁中举。由于他拒绝权臣张居正的延揽,不趋炎附势,张居正死后,汤显祖三十四岁方中进士。汤显祖为人刚直,每当他胸中不平,便要说,斥时政,被视为“狂人”。汤显祖历任南京产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清闲小官,后为遂昌知县。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他因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弹劾。他再也无法继续容忍官场的黑暗,于是弃官回家,退出官场。 汤显祖回到故乡临川,当年已四十九岁。退出官场后,汤显祖做了一些他愿意做且有意义的事情。 一、热心慈善事业:临川有一座建于宋代的文昌桥,它横跨百米宽汝水,是联结东西交通的纽带。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临川暴雨,文昌桥被汝水冲垮。此后,士居商贾只能靠渡船过河,由于船少人多,每日争渡者吵闹不休,加之汝水风急浪高,常常翻船,淹死者不计其数。汤显祖目睹百姓争渡的场面,决心修复文昌桥。当他了解到有的地方官吏是因为畏惧河神发怒而不修桥的情况,立即写了《复桥三不难之议》交给临川同知朱于钻。在文中,汤显祖首先指出文昌桥被冲毁是因为原来的质量差,重修桥必须保证质量;其次,他揭露了河神发怒的谬论,指出根本没有河神,并以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为例,要人们排除畏神心理,树立修桥信心;再次是文昌桥被毁后,人们深受其害,修桥是民心所向。朱于钻认为汤显祖说得对,召集官吏研究修桥。汤显祖叔汤尚恕带头捐款。一年后,文昌桥终于修复。 二、创办“崇儒书院”:临川历来人才济济,如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晏殊等,汤显祖认为应将先辈的精神发扬光大,培养人才,而创办书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为此,汤显祖同乡贤高应芳、曾如春等人商议,集资创办了“崇儒书院”,仅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便在城东南的下桥寺落成。崇儒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汤显祖精通词曲,擅长编剧,对演技也精心研究。汤显祖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十分注意培养戏曲人才,如当时临川的著名演员罗章二、吴迎、于来、王有信等,不仅是汤显祖的挚友,也是他的得意弟子,他们在我国戏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三、潜心著述:回乡后的汤显祖专心读书、创作。他家有玉茗堂。他从1598年至1601年的三年间,完成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三部传奇。这三部传奇与他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合称为《玉茗堂四梦》。这四部传奇中都有梦的情节,作者祖籍又在临川,因此,也被称为“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为我们留下的“临川四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财富。特别是《牡丹亭》,已译为英、德、日等国译本,为世界人民所喜爱,至今上演不衰。汤显祖诞生14年后的1564年,西方也诞生了一位戏剧大家莎士比亚,人们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称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