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大家汤显祖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2.28
【版次】第A15版(人文·历史名人)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著有“临川四梦”,其代表作《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他天资聪慧,自幼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五岁进家塾读书,十二岁能诗,十三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十四岁补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举。因婉拒权相张居正延揽,屡应会试不第,直至张去世才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升至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辞意严峻,震动朝野,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建贵生书院。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浙江遂昌知县,在任五年,为政宽简,颇有官声,借俸著书,才情勃发,改定《紫钗记》,创作《牡丹亭》。辞官还乡后,潜心《邯郸记》、《南轲记》的创作。万历四十四年(1616)去世。
清政惠民 颇有官声
汤显祖一生刚正不阿,不事权贵。参加科举考试时,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中进士后,拒绝权贵张四维、申时行的笼络;在南京任职时,不与名声显赫的王世贞、世懋兄弟往来,甚至在王举行的公宴上谢绝和诗;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吏周旋。如此性格、作风,使其与讲究厉行气节、抨击腐败时政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其推重海瑞、徐渭等的“耿介”或“纵诞”。
汤显祖清政惠民,颇有官声。从政十五年,前十年所任皆为闲职,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迁为遂昌县令,始执掌一县政务。遂昌是浙西南一小县,处于万山溪壑之中,地少林茂,赋寡民稀,虎入民舍,盗贼出没,学舍、仓庾(粮仓)、城垣等废弃不修。虽然如此,却有了实践理想、施展才能的舞台。汤显祖仁政惠民,泽被百姓。他到任不久即拜谒孔庙,走访士子,募集资金,在眠牛山麓兴建学文和习射的书院——“相圃书院”,在孔庙北侧创建藏书楼——“尊经阁”,在报愿寺前重建钟楼——“启明楼”,完善设施,振兴教化;每年的春天三二月,他领着衙役,带着鲜花和美酒,来到乡村的田间地头,颁布春令,插花赏酒,奖掖农桑,鼓励农耕;当时遂昌偏僻,常有盗贼出没,他即大力整饬治安,勒杀盗酋十余人,社会随之安定;当时遂昌林茂,虎患严重,曾发生猛虎啮伤村童事故,他即招募乡勇进山剿虎,先后灭虎十七只,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还抑制豪强,公平赋税,收齐了地方豪强的陈年欠租;他重德政、重感化,“除夕遣囚”回家过年,元宵“纵囚观灯”,折射出人道主义的光芒。经汤显祖德刑兼施、宽严相济的治理,遂昌赋成讼稀,社会安宁,百姓和乐,呈现出“琴歌积雪讼庭闲”、“市上无暄少斗鸡”的升平景象。他因此“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
此时的遂昌,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汤显祖称之为仙县,他自诩仙令。汤显祖登临处州万象山时所留诗《九日登处州万象山,时绣衣按郡》曰:“风定乌纱且莫飘,莲城秋色半寒潮。黄花向客如相笑,今日陶潜在折腰。”在致毛应明信中曰:“周公源到天,君子山在座。却笑避秦人,桃花我觑破。”诗中周公源、君子山分别是遂昌的溪流和山峰名,诗人流露出身处桃花源中那份恬淡和自得。汤显祖所钟情的遂昌仙县风光,在其作品《牡丹亭》、《南柯记》中也有所折射。《牡丹亭》第八出《劝农》描写南安太守杜宝下乡劝农的欢乐场景,正是他在遂昌劝农生活的真实写照:“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在《南柯记》第二十四出《风谣》里,则是作者写紫衣官初到南柯郡所看到的景象:“则见青山浓翠,绿水渊环,草树光辉,鸟兽肥润。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何止苟美苟完,且是兴仁兴让。街衢平直,男女分行。但是田野相逢,老少交头一揖。”
借俸著书 才情勃发
汤显祖陶醉于遂昌的仙县风光,五年间,足迹遍及县境各个角落,优美的山水风光引得他诗情勃发。汤显祖在遂昌任上,共写过政治感遇诗、叙事抒情诗和咏物写景诗130余首,其中咏物写景诗多达50余首。其时较著名的景点,如妙高山、含晖洞、青城山、小洞峰(大峰岭)、东梅岭、唐山寺等,都留下了他的游踪。游邑西屏风山的鹭洲钓月、白马樵云、吴皋春作、月岩夜读,写下了《和宋周太常平昌草堂四咏》;游屏风山右月山的松屋卧云、竹窗延月、荷亭酌酒、竹院烹茶,写下了《月山草堂四咏》;游邑西青城山,写下了《平昌青城山》:“万仞飞泉挂石龙,青城如雾洗芙蓉。自非仙令鸣琴出,谁阚秋窗玉女峰。”游独山的小赤壁山,写下了《赤壁望浦城》,介绍下临深潭、石壁如削的胜迹栖灵岩、石楼、石户天窗等。他还到过白马山、金竹等处,就是最为偏僻的离县邑90多华里的周公源,也曾涉足远游,并且都留下了许多诗句。汤显祖还钟情处州山水,曾游览石门洞、仙都、万象山和丽阳门等,所到之处,也都留下优美的诗篇。
汤显祖不仅自己钟情于遂昌风光,而且向好友推荐。在汤显祖的诚挚邀请下,明末五子之一、戏剧家、诗人屠隆曾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秋两度来到遂昌。春天,屠隆由鄞县南下,经天台,历雁荡,渡瓯江,过丽水而抵遂昌,汤显祖与其携手同游县城的启明楼、尊经阁等;秋天,屠隆溯钱塘江、富春江而上,经兰溪,过龙游而到遂昌,汤显祖与其同游青城山、白马山、飞鹤山、三台寺、妙高山等,流连于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赞美遂昌风光的诗文佳句。汤显祖在遂昌任上,还迎来了一代高僧达观禅师(释真可),他和汤显祖同游览唐山寺、赤津岭等,曾口占《题留汤临川谣》:“汤遂昌,汤遂昌,不住平川住山乡。赚我千岩万壑来,几回热汗沾衣裳。”禅师流连仙县风光,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诗意高远的诗句。
遂昌仙县世外桃源般的闲适恬静生活,使汤显祖得以静心于钟爱一生的戏剧创作。在“满堂溪谷风松,舷歌嗒尔,时忽忽有忘,对睡牛山齁齁一觉”的轻松与惬意中,将他在“南都多暇”时的初稿《紫箫记》改定为《紫钗记》。《紫箫记》是汤显祖于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七年(1579)间三次春试落第、两次游学国子监、往返于临川和南京期间写成的,但还是一部尚未完成的半本头作品,后在老友姜鸿绪的鼓励下,“更为删润”,更名《紫钗记》,于万历十五年(1587)完成初稿。到遂昌任职后,又对《紫钗记》进行反复修改,并与前来遂昌看望他的著名戏剧家屠隆进行深入讨论,共同商榷戏剧创作问题。
改完《紫钗记》后,汤显祖即在遂昌投入了另一鸿篇巨制《牡丹亭》的构思和创作。新安王玄度游相圃书院,曾有感于汤显祖著书:“仙令风流旧有名,晚衙闲谱最多情。而今续梦知何处,杜宇春来第一声。”为写作《牡丹亭》,汤显祖曾费尽思量。相传汤显祖在乘轿访客时,常冥思苦想,每有奇句,便立即叫人拿来纸笔,及时录下,粘在轿顶。万历二十六年秋,汤显祖离开遂昌半年余,《牡丹亭》便付梓了。
重情抑理 影响深远
在汤显祖早年的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而后,泰州学派哲学思想对他影响最为深刻。汤显祖的哲学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发生着激烈的冲撞,并提出了“情”字,“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同时,师友“在乎儒、侠之间”的气质,则启示他去追求“儒”与“侠”的统一。这样,形成了汤显祖以“情”为内核的“侠风救世”思想。对汤显祖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罗汝芳、达观和李贽。师长罗汝芳期望汤显祖修心养性,领悟“性命”之学,汤显祖却悟出了“情至”观念;禅师达观劝汤显祖出世,虽交往甚密,但终未如愿,汤显祖却体味到达观“雄”风;受李贽的影响,汤显祖心仪李贽的“杰气”。汤显祖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治政理念上,主要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瘼,注重农桑教化;重视人道,清政减刑;理政者自身应做到公正刚直,不贪不酷等。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注重创新而反对模拟复古。他接受了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他的文学思想在晚明时期具有代表性,其要点是顺应时代变化提出的对于文学创作原则的新认识,大体归纳为尊情、抑理和尚奇。对于文学,他把“情”和“理”放在对立的地位上,伸张情的价值而反对以理格情。他所说的“情”是指生命欲望、生活活力和自然真实的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他强调“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其重要之处在于基于人本主义的考量。所谓抑理,就是把人追求幸福的权利置于既有的社会规范之上,在文学创作中即表现为人性的解放精神。尚奇,则强调发扬作者的个性和才能,使生命的灵性表现为独特的创造,同时有偏重主观想像的浪漫倾向。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其故事梗概为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春日游园,梦中与一书生幽会,醒后相思成疾。她在弥留之际,自描真容,藏之太湖石下。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中,拾得画像,思慕不已。丽娘游魂与梦梅再度相会。梦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后历经曲折,终成眷属。《牡丹亭》的爱情描写,既指男女之情,也指人的自然本性、合理的生存需求,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反叛,体现了反对理学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倾向。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该剧构思离奇跌宕,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浓丽华艳,风格奇巧尖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牡丹亭》在戏曲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引领和开创了多元包容的晚明文化,其思想倾向,影响到《长生殿》、《桃花扇》和《红楼梦》的创作。晚于汤显祖20多年的文学家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汤显祖“才情自足不朽”。明代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牡丹亭》四百年来历演不衰,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千秋遗爱 余韵悠长
汤显祖到遂昌任职,大山并未阻隔他和外界朋友的联系。他与刘知秋、赵仲一、吴汝则、王子声、袁中道、袁宗道、袁宏道、顾宪成等一直保持联系,常有书信往来。同时,也与遂昌的士子结下了深情厚谊。遂昌士子郑孔授、时可谏、朱九纶曾与他同赴温州游览名胜;他曾为遂昌士子包熺《宋儒语录抄释》作序,为王镃诗集《月洞吟》作序等,为独山叶氏重修宗谱作《序》,为独山叶氏宗祖叶梦得题写像赞。
汤显祖仁政惠民,遗爱长留遂昌。
万历二十六年(1596)三月,汤显祖上计南归,决意弃官归里,船只停泊于扬州钞关,遂昌吏民闻知消息,派代表北上苦苦挽留,汤显祖感动于遂昌士民的深情厚谊,写诗《戊戍上己扬州钞关别遂昌吏民》感怀:“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看行李,稚子牵舟云水间。”
汤显祖辞官告归后,遂昌士子对汤显祖更是思念不断。独山叶梧和叶干两兄弟曾分别到临川看望汤显祖。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汤显祖长子士蘧赴南京秋试,病卒。叶梧专程到临川看望汤显祖,并带去遂昌士民的诚挚问候。而后,叶梧从岭外回独山时,又绕道临川看望汤显祖,共叙师生之情。汤显祖曾在《送叶梧从岭海归独山》诗中发出了“老去一官成浪迹,客来千里见高情”、“向后独山风雨夜,相思时有梦魂惊”的感叹。
万历三十四年(1606)秋,叶干到临川,为蓝翰卿转致诗文,并向汤显祖道别赴京城入国子监。此时,距汤显祖离开遂昌已近十年,汤显祖已生活困窘,贫病交加。汤显祖在遂昌任上,因操节自守,从政清廉,平素并没有什么积蓄,诉讼稀少,并无多少赎金;而他少有的收取,也全用于公事,自己毫无所留。如兴建相圃书院,汤显祖就曾带头捐俸。因此,耿介不阿、清正廉洁的汤显祖,回到临川后穷苦困厄,曾有“不佞弃一官而速贫”之叹;叶澳考取举人后得病,汤显祖致叶澳信中也说“诸君贫而病,令尹病而贫”。后来汤显祖竟至举家食粥度日。此次叶干看望汤显祖,让汤显祖感慨良多。汤显祖在清远楼设席款待叶干,把酒话别,相谈甚欢。
思念是相互的,汤显祖也对淳朴善良的遂昌士民充满了牵挂,他生发出时光易逝、别情忧伤的感慨,更表达了对遂昌士民的无限思念、牵挂和浓浓挚情。万历三十五年(1607),遂昌知县辜志会重修土城,汤显祖欣然作《遂昌新作土城碑》。万历三十六年(1608),遂昌士民在眠牛山麓建汤显祖生祠,请画师徐侣云千里迢迢远赴临川画像,带回供奉在祠内瞻仰。时任处州知府的郑怀魁,在其撰写的《遂昌相圊汤侯生祠记》中,对汤显祖的政教治绩、文才思略给予较高的评价:“行可质天地鬼神,而时逢事拙;文能安民人社稷,刚学古功伟。”对此,汤显祖非常感慨:“平昌祀我,我何以祀平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繆之弼在报愿寺旁建“遗爱祠”,设汤显祖牌位,每年春秋祭祀。光绪年间,知县乐桂荣修葺“遗爱祠”,至今,还保存着门墙。
遂昌百姓还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汤公的无尽思念。相传汤显祖到遂昌后,把昆曲传到遂昌,在民间形成演唱昆曲的传统。而作为昆曲演奏形式的遂昌昆曲十番,以笙、笛、云锣、檀板、扁鼓、梅管、双清、提琴(提胡)、三弦等乐器组合演奏,以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曲牌为主要演奏内容,独具一格,在全国罕见。而遂昌乡间的一些普通百姓,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以工尺谱记录的昆曲十番曲谱,一些年逾古稀的农民仍能悠然地演奏《牡丹亭》的曲牌。
近年来,遂昌县根据汤显祖的劝农场景,挖掘、整理、恢复了劝农的盛景,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优秀民俗活动——班春劝农。遂昌昆曲十番和班春劝农因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已双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遂昌县还通过制定汤显祖文化发展规划、成立汤显祖研究会、建立汤显祖纪念馆、开设中国汤显祖文化网、修建启明楼和金缕茗楼、举办大型汤显祖文化节、影印出版《牡丹亭》万历刻本、拍摄《班春》电影、排演婺剧《牡丹亭》、发行昆曲《牡丹亭》纪念邮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等举措,大力传承汤显祖文化,弘扬遂昌特色文化,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遂昌的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遂昌县史志办提供 朱旭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