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遥望汤显祖

遥望汤显祖

作者: 出版日期:2012.11.2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阳江日报

【出版日期】2012.11.25

【版次】第A4版:文化.漠海潮

【入库时间】20130110

【全文】

黄环

古代的岭南,被视为荒蛮瘴疠之地。朝中多少谪客逐臣,被流放至此。唐的李德裕、韩愈;宋的苏轼、李纲、胡铨;明的汤显祖……既有明相贤臣,更有文坛巨子。就被流放者来说,或会看成是自己人生的不幸,如韩愈被贬潮州,就颇悲观,甚至做好了死的准备,对远道而来送行的侄孙说出“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遗言”。但对于流放地的本土人士而言,却是一大幸事,他们往往会给地方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开文明之花,结文明之果,令地方受用不尽。韩退之之于潮州,苏东坡之于惠州、儋州,汤义仍之于徐闻,皆属此例,意义非比寻常。

阳江在古代未能成为历史上那些名公巨子的贬谪之所,未能沾溉他们高尚人格、卓越才智的雨露,诚为一大憾事,但他们或按部至此,或客游、贬谪而途经阳江,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亦弥足珍贵。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因贬谪徐闻而与阳江结缘,就格外值得珍视。

以戏剧创作名世的汤显祖,脍炙人口的《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然而,汤显祖的为人,他的人格,似乎更加可圈可点。万历四年(1576),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闻显祖及沈懋学名”,着意延揽,想把他们作为儿子张嗣修高中科举的陪衬,藉此掩饰作弊劣行。汤显祖洞悉真相,婉言谢绝了。沈懋学则应命前往,结果是沈懋学和张嗣修都高中了,汤显祖却名落孙山。此后直到张居去世后第二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始成进士”(《明史》),这时他已经34岁了。在权贵面前,能够把持住自己,不受利禄诱惑,保持做人的尊严,是颇不容易的。不妨对照一下现实,钻营拍马、趋炎附势之徒随处可见,有人遇见权贵,恰像蚂蝗见血一般,粘得紧紧的,什么人格,什么尊严,早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每念及此,就更感汤显祖为人的高尚了。

还不止此。曾被台湾历史学家柏杨称为“大黑暗时代”的明王朝,愈到后来,就愈加朽腐不堪。就汤显祖所处时代而言,前期虽有张居正回光返照式的撑持,后期则无可奈何地露出了末世的光景,宋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九年竟不出见政府官员,国事好坏可知。面对中央政府的腐败,只有极少数人敢于拍案而起,汤显祖就是其中之一。万历十九年(1591),时任南京礼部祭司主事的汤显祖,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指斥万历即位以来,“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现任皇帝,两任首辅,都在抨击之列。奏章震动朝野,招来的是被贬至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县当典史。这样的结局,或许汤显祖早有预料,否则,贬谪的“谕旨”下达后,难有那样的从容镇定,在给友人的信件中难有那样豁达的言语:“去岭海,如在金陵,清虚可以杀人,瘴疠可以活人,此中杀活之机,与界局何与耶!”

对汤显祖处分的“谕旨”是万历十九年五月十六日下达的,八年的留都官宦生涯就此结束。汤显祖离开金陵,启程回到老家江西临川。由于到徐闻报到的“凭限尚宽”,加上在老家生了一场病,直到这一年的九月,才动身前往雷州半岛的最南端——徐闻。

古代交通不便,出门远行,往往受掣于山川地貌,只能水陆并进,交替而行,汤显祖也不例外。不过,他是一个喜欢壮游的文人,如此行程,恰好玉成了他的爱好。果然,从大庾岭踏进广东,他就一头扎进了岭南著名古刹——南华寺中,六祖惠能就是在此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尔后便进入广州,由广州绕道到东莞,畅游道教名山——罗浮山。返回广州时,意犹未尽,再取水道往南海、香山至澳门。南华寺的庄严肃穆,罗浮山的雄伟幽深,广州城的繁华热闹,澳门半岛的“异域”风情,都给汤显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一以诗歌或者辞赋形式记载下来。

万历十九年十一月,正是仲冬天气,汤显祖终于从香山经恩平来到了阳江,来到阳江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莲塘驿站。驿站乃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之人中途换马或歇息的地方,也是来往官差途中歇息场所。据县志所载,莲塘驿位于今阳东县合山镇莲塘村背,西靠那龙河,明洪武元年(1368)所建。嘉靖三十三年(1554)佥事林应奎把驿站改建为驿城,城高1.2丈,厚1丈,城周360尺。城外有护城池,城有东门和西门,西门筑有埠头,供往来船只停泊。城南则有大片荷塘,盛产莲藕,因此称莲塘驿。驿城虽然早在清雍正四年(1726)已废,至今遗迹难寻,但在汤显祖时代,却是颇具规模的。汤显祖到达这里时,时候大概已经不早了。他从驿中小吏的口里得知这便是莲塘驿。晚餐之后,闲来无事,周围走动。仲冬时节,莲塘已不是盛夏中“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丽景色,闯入眼帘的,是一片枯枝败叶,在萧瑟的晚风中摇曳。“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有相同遭遇的苏轼词句),远离故土的贬谪之人。虽然受到驿丞的热情接待,此刻也不免触景生情,心头一阵悸动。入夜,月明星稀,参商之阔,山长水远。洁白的月光从屋檐的隙缝照射进来,听蟋蟀在野外不停地吟唱,往事历历在目,前程雾罩云遮,远方的亲人此刻也一定叨念着自己吧。岭南尽管冰雪少见,独卧孤馆,汤显祖还是感到一丝寒意。流光一点点逝去而不留痕迹,人也随之老去……汤显祖辗转反侧,怎么也难以入睡。喜弄笔墨、满腹才情的一代戏剧大家,一首名为《阳江道中》的五言诗很快便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恩春少佳树,向北梅花夕。

入门问小吏,知是莲塘驿。

莲叶落已久,林塘映非昔。

参星到庭户,素月沿檐隙。

促织犹在野,无衣念行役。

炎州少冰雪,流光去无迹。

惟念千里心,闲房眷幽客。

汤显祖从贬谪广东徐闻典史到量移浙江遂昌知县,往返途中,都经过阳江,并留下六首诗,其中的两首,都直接写到莲塘驿,可见莲塘驿给汤显祖留下印象之深刻。从六首诗的内容看,写了双鱼所,写了海陵山及罗琴山,可以推断作者在贬谪徐闻路过阳江时,曾在阳江小住过一段时间,并且到过以上几个地方,留下那些诗篇。而《莲塘驿》一诗,则可断为作者从徐闻量移遂昌知县路过阳江时所写。诗中写道:

阳春驿晚看莲塘,

白马山来海焰长。

不似江南青菡萏,

只因炎热当秋霜。

诗的首句就透露了写作时间是这一年的暖春,这正与他离开徐闻赶赴遂昌的时间吻合。比对此前写的《阳江道中》一诗,《莲塘驿》多了点清朗和轻快,少了点沉重和抑郁。这也难怪,那时是贬谪徐闻,现在是量移遂昌,尽管作者不是那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政客,在情感上还是有所不同,这也是人之常情。

贬谪岭南的汤显祖,所到之处,并非都留下六首诗篇,从这一点看,这是阳江的福分。当然,阳江人敬仰并善待这位具有超卓才智和清正品格的“逐客”、“孤臣”,使他一饭不忘,深为感动,这应是写诗的动因。而在徐闻,人们同样敬仰他,追随他,争先恐后来听他讲学。汤显祖称得上是一位真正为苍生着想的人。当他在“典史添注”闲职中发现“轻生好斗,不知礼义”是导致徐闻社会治安不好的重要原因时,毅然创办“贵生书院”,亲自授徒讲学,力图通过教化唤起人们重视生命价值,改变“轻生好斗”的不良习俗。“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是汤显祖留别徐闻满含期待的一首绝句。虽然在徐闻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他创办的“贵生书院”却影响深远,给徐闻带来了无尽的福祉。370年后,当代著名戏剧家田汉专访徐闻贵生书院遗址,读了书院遗碑碑文后赋诗一首,传达了人们的心声:“万里投荒一邑丞,孱躯那耐瘴云蒸?忧时也有江南梦,讲学如传海上灯。应见缅茄初长日,曾登唐塔最高层。贵生书院遗碑在,百代徐闻感义仍。”(《看苏轼题石并访汤显祖贵生书院遗址》)是的,创办书院,倡导贵生,百代徐闻都应感谢汤显祖这种伟大的温热的人文关怀。

清正耿直、勇于论事而又喜怒形于色的汤显祖,显然成了腐朽黑暗官场中的异类。他与抨击朝政腐败的东林党人关系密切,与富于反抗精神的李贽、徐渭等友善。还在贬谪前的南京任上,汤显祖就曾发出过“叹予官兮久稽,归于子乎解携”的感叹(《西音赋》),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欲解印辞官,与老朋友一起隐归园田。在遂昌知县任上当了五年后,汤显祖就辞官回家,洗手不干了。有人考证,《牡丹亭》这一旷世杰作,就是作者弃官回家后三、五个月内完成的。表达男女之间生死情恋的《牡丹亭》究竟取材于何处?可谓众说纷纭。汤显祖贬谪徐闻途经阳江,曾在阳江小住,对素馨女故事或有耳闻。清吴绮撰《岭南风物记》有载:“素馨花出广州府,自西国移植,不变水土。相传素馨乃女子名,以相思而死,其墓上产此,故其香染人衣袂不易散也。”如此简约而模糊的记载,含有多重意义,这里且不深究,至于阳江本土的传说,倒是有板有眼,丰富多了。如直指“相思而死”的素馨即南汉王刘隐之女,其墓亦在江城某地云云,宋傅伯成,清庄大中、李春元等都写了相关内容的诗。汤显祖到底是否听过这一故事并将其纳入《牡丹亭》的创作构思之中,尚不得而知,因为至今还未发现与此相关联的历史记载,倒是作者当年秋发庾岭到达南安(今大余)驿站小住时,据说被当地流传的宦官小姐鬼魂与现实青年男子相慕相爱乃至交欢的离奇故事所触动,萌发了写作传奇剧的构想。而上面的离奇故事,早已被写成《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就是这本小说的拓展、加工,从而使故事更加完美、感人。

关于《牡丹亭》,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汤显祖认为,“如丽娘者,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的结局虽然未脱“大团圆”的俗套,但汤显祖能以浓烈的情感、瑰奇的想象和绚丽的文笔,抒写了人间的至性至情,歌颂了男女青年为追求爱情幸福生死不渝,体现了对传统礼教的大胆反抗。《牡丹亭》一问世,即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深地感动了有着相同命运的年青人。娄江一位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哀感身世,悲极而亡;杭州女伶商小玲演此剧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伤心过度,突然死在舞台上。所谓“《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语)《牡丹亭》无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国内外戏剧舞台上,《牡丹亭》的演出仍长盛不衰。国内的就不多说了,国外的,仅今年2至4月,见诸《人民日报》的,就有两篇报道:一是配有大幅照片的题为《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一文。此文详细报道了舞剧《牡丹亭》在美国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上演的盛况,“4场演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2012年2月10日《人民日报》)二是也配了照片题为《墨尔本上演芭蕾舞剧》一文,报道了中央芭蕾舞团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成功演出原创芭蕾舞剧《牡丹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2012年4月5日《人民日报》)不朽的经典剧作《牡丹亭》,不但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

贬谪岭南,固然是汤显祖一生的大挫折,然而也是他戏剧创作的一大收获。有论者认为,没有岭南之行就没有《牡丹亭》,这是有道理的。田汉亦反复表达过相类的看法。在1963年1月所写《访大庾、登梅岭》一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柳垂横浦岭梅香,若士南归写丽娘”。诗中点明了“南归”与“写丽娘”的关系。在同年的另一首诗中,更有这样的诗句:“徐闻谪后愁无限,庾岭归来笔有神。”贬谪岭南,确实给汤显祖见识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完成了一个丰富无比的历练,不朽名剧《牡丹亭》就在其中孕育而成。“庾岭归来笔有神”。汤显祖在辞官后很短时间内完成了《牡丹亭》,足见他早已胸有成竹。带着雷州半岛的海风,带着贵生书院的愿景,带着罗浮山的仙气,带着广州香港澳门的风情,带着莲塘驿的温馨,汤显祖把岭南风物注入《牡丹亭》,连同其中的典型人物和超卓的思想,千秋万代,供人们欣赏、吟诵、演绎、沉思……

汤显祖(1550—1616)

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以博学饮誉海内,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也只是到万历十一年(1583)才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他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因弹劾当时内阁大臣申时行任人唯私,作风专横,被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之后一直呆在临川专心从事写作,晚年以茧翁为号。

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曾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却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汤显祖曾从罗汝芳读书,又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受李贽思想的影响较大。在戏曲创作方面,他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强烈反封建的思想占据其作品的主导地位。

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为著名。在戏曲史上,他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