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至情汤显祖

至情汤显祖

作者: 出版日期:2005.10.2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大河报

【出版日期】2005.10.21

【版次】第B27版(茶坊)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因为从事戏剧工作,所以古代的戏剧资料也常看,众多的作家和作品中,最感兴趣的是汤显祖。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江西临川人,34岁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博士,后升任南京礼部主事。当他对明王朝的政治彻底失望时,万历二十六年,他自动辞官回到了家乡——临川,此后十七年他一直待在临川专心从事写作。在明代众多的文人中,汤显祖人格的杰出和思想的深邃,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一生都在做着哲学思考,当他把“情”与“理”联系起来考虑时,毫不客气地推翻了道学家和宗教僧侣所倡导的“复性灭情”的教条,高扬起“情”的旗帜。当他把“情”与戏曲艺术联系起来时,毫不含糊地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正是在讴歌“至情”的信念鼓舞下,他写成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最为杰出。《牡丹亭》的故事源于一次偶然的听说。汤显祖在任时,拜访一老友,听说此地有一女子因相思而死,葬于后花园的柳树下,从此后花园柳树下每夜有女子哭泣之声。汤显祖弃官回家后就根据这一故事,创作了《牡丹亭》。

《牡丹亭》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青年男女,作了热情的赞扬。汤显祖在“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复生。生不可愈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相信天地间存在着一种超越生死的男女至情。杜丽娘为情而死,死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一片至情又使她回生,她的理想爱情终于实现。汤显祖的《牡丹亭》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以至于后人把他与十六世纪西方的人文主义戏剧巨人莎士比亚媲美,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对后来戏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戏曲的传奇性、写意性、虚拟性,皆因“情”而生,只要为“情”所需,戏曲舞台的一切虚假都可以是真的,观众看的是“情”真,而不计较“情”以外的虚假,这正是中国戏曲的独特之处。现在戏剧舞台上似乎有一种趋向,即无论从情节还是细节,都很讲究写实,现代戏就不用说了,一些传统的古装戏也好像正朝着写实的方向调整剧情和表演程式,比照汤显祖以来的传统,这不知是一种进步还是谬误。

□张瑞华(河南驻马店)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