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和上顿渡:杨友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5.12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谭纶(1520-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宜黄县谭坊人。谭纶24岁步入仕途,执掌兵事30余年,官至兵部尚书,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谭纶还是个优秀的戏剧活动家,他引进海盐腔,使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获益匪浅。谭纶出身书香门第,喜爱诗文,有《谭襄敏公集》等著作存世。 上顿渡是临川区和上顿渡镇的驻地。城区现有人口近10万,城区面积20余方公里,是个新兴的城市。但是在明朝初年,这里只有江、李、饶、黄4个小村庄。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朝中期,迁入的人口多了,茶楼酒馆也不少。而到清朝道光庚戌(1850年)时,这个地方面貌大变样,正如当时的抚州知府丁芑诒在《龙津义渡记》中所写:“龙津,土名上顿渡,居县治西南十五里。路通闽、广、荆、楚,又为附近郡县四达之冲。商贾辐辏,行旅络绎,为县西一巨镇。”上顿渡原为人渡,清道光时,有渡船6只,靠百亩田及一只店的收入维持日常开销。1940年撤渡建了通汽车的木桥,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上顿渡大桥,贯通临(川)八(都)公路。 将谭纶与上顿渡相提并论,是因为上顿渡地名的来历与谭纶有关。 地名史料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皇上派兵部尚书谭纶和左都御史邹元标出京南巡。谭纶想趁机回宜黄老家看看,邹元标也想一睹夏布之都宜黄的风采,于是他们在巡察之空隙期间,由水路过长江进抚河来到宜黄河。在早饭时,他们将船停泊在宜黄河西岸的渡口,来到某酒楼用膳。酒是当地的烧酒,后来叫“临川大曲”,菜也是当地的特色名菜,有麦鸡烧豆腐、红烧牛百叶、眉毛藕丝等。邹元标大快朵颐,酒酣耳热之际,邹元标问:“司马公,请问这是什么地方?以后我出来一定再来这里品尝美酒佳肴。”谭纶曾经多次路过此地,却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的名字,他一时语塞了。在客人面前,谭纶又不好说这个好地方没有地名,于是装作回忆的样子,前后左右四处张望。突然,谭纶想到自己与大家一样在渡口边用过上顿饭,便嘻嘻一笑说:“嘿,看我这记性,这个地方就是上顿渡嘛!”邹元标听了,觉得这地名很有意思,便对谭纶说:“好个上顿渡,叫人忘不了!”谭纶随口取的地名,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都称此地为上顿渡了,以纪念谭纶热爱家乡的情意。 在民间,也有上顿渡地名来历的传说故事,但主人翁仍然是谭纶,只不过这时谭纶是陪皇帝下江南。来到宜黄河后,河窄水浅,龙船高大,需很多纤夫才拉得动。谭纶觉得这样做劳民伤财,便趁皇帝睡觉时做了些手脚。龙船开出下津渡后,皇帝醒了,问这是什么地方,谭纶便由下想到上,答道:“此乃上顿渡。”这时皇帝走出龙船,看到远处亮起了三条火龙,好像三个台阶,直通天际。皇帝不知怎么回事,谭纶忙告诉皇上:“一滩高三尺,三滩高一丈,宜黄在天上。”皇帝信以为真,觉得路难行又乏味,便令龙船掉头回京城。谭纶信口说的地名和刻意编造的民谣,解除了沿途百姓的负担,的确做了一件大好事。 上顿渡曾经叫龙津,这与风水说法有关。说是宜黄河是龙脉,龙骨渡是龙尾,上顿渡附近的火焰山岩洞是龙口,上顿渡是神龙吐津,故称龙津,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式使用龙津名称。1933年改上顿渡为龙津镇,1954年恢复上顿渡的地名。即使在改名龙津期间,老百姓仍把这个地方叫做上顿渡,这是因为人们忘不了上顿渡的故事,忘不了谭纶爱家乡、爱百姓的人格品质。